<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8-23 09:12 原文鏈接: 中國新一輪海歸潮來臨呼喚“人才認識革命”

    中關村創業講壇第4期上,北極光創投董事鄧峰在演講。

      最近在美國硅谷的一次宣講會,被中關村管委會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主任顏梅津津樂道。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云帆率隊遠赴東京、多倫多等多地進行政策宣講,對接海歸。在美國硅谷的宣講會,一下子來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出國人員都已經多次回國考察了,對中關村都相當了解,對創新項目、開辦公司的過程考慮得已經非常成熟。

      新一輪海歸熱潮正在涌動,而“回歸本土,中國機會”,已成為這一輪歸國潮中的兩個關鍵詞。

      教育部一組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全年留學回國人數10.8萬人,同比增長56.2%,“近幾年,我國留學歸國人數幾乎每三年翻一番”。

      新一輪海歸潮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海歸們需要什么樣的機制、怎樣的環境能讓他們安心在中國發展?

    “課題經費管理防賊甚于選優”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博士一直在“販賣”一個觀點——吸引海歸的關鍵是如何區分篩選真正需要的人才,付出與之匹配的國際市場的價格和后續發展的價格。

      讓這位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感到遺憾的是,幾年過去了,“42號的腳還是穿著37號的鞋”。

      在美國求學、任教20載,王曉東博士對于科學研究關鍵一環——國內的課題經費管理體制難以理解:目前的國內科研經費都是按項目發下來的,項目的審核細致到每個實驗里需要用幾瓶試劑,并且明確要求“打醬油的錢不能去買鹽”。

      由此出現的一個怪現狀是:有的科研院所賬上的錢上億元,但就是沒錢發工資、聘助手。

      事實上,科學有其自身的規律,很多因素難以預見,事先的各種設想最后都會出現偏離,而什么都管得死死的,一個再優秀的科學家渾身是力也使不出。

      一位在美國求學任教多年的教授介紹,回國后自己的實驗室水電費每年就要30萬元,按照目前國內高校規定,學校不僅不會出這個錢,而且還要對實驗室收費。但是申請國家項目基金中也沒有這一項內容,科研人員只好花去大量精力,想辦法在每個課題經費中找空間,還不得不考慮到處申請課題的可能性——“不出去申請課題,明年在哪里辦公?”

      有意思的是,一些填進表格明顯超支的預算,學校明明一眼就能看穿也會理解和默許這一做法,“這在國外多么荒謬,但就真實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沒有一個人愿意做那個指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小孩。”

      同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課題經費下撥的延后性:年初的預算項目,該用錢時沒錢;快到年末時錢終于來了,但規定必須在年末花完,否則就被收回去,有些教授為此不得不滿街找發票。

      王曉東認為,這樣的經費管理模式無疑是為了“防賊的”,這是社會誠信喪失的代價,但是由此帶來的惡果則是“優秀的人才和成果冒出來的幾率少了很多”。

      王曉東在國外大學每年的經費也有數百萬元,但從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科學家對于經費處理的自由度有限,但是畢竟有些自由度。”而且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亂花錢,會計會一筆一筆地算賬,而且還會有審計。

      王曉東說,事實上,在美國的科研院所,一個普適的規則就是,“要留住最好的科學家,就要給他自由支配的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歸人士指出,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現在的科研管理經費,都是從官員的角度出發,缺乏科學家的參與,很多指標變成了數數,方便了管理,卻抹殺了科學的規律。”

    “科研經費里要有給人的錢”

      位于北京的中科院眾多研究所,不少辦公樓對面就是外企的研究院。優秀的研究人員從這扇門走向另一扇門,僅僅是幾步之遙。

      如何留住人才?

      中科院黨組副書記方新認為,需要從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上反思,在英美等國的科研經費支出中,科研人工成本超過50%,而我國政府科研計劃經費卻不能用于人員的支出,這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國際競爭,也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以當前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員面臨的最大生活困難住房為例,方新看到,即使從國外引進的人才,給什么樣的優惠待遇也趕不上房價的上漲,“安居才能樂業,沒房住讓他們怎么辦?”

      “人工成本偏低不是我國經費不足。”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陳杰研究員介紹,早在2006年,中國的科研經費甚至已經超過屢屢摘取諾貝爾獎的日本,近年來更是每年都在大幅增長。

      但投入和產出比如何?陳杰認為,一些見諸報端的情況反映是不理想,從“錢學森之問”在社會上引起的強烈反響可見一斑,“這正說明錢沒用到刀刃上。”

      一大關鍵就是國內看重的是投向物而不是投向人。

      陳杰以自己熟知的芯片研發舉例,總體的投資是500萬元,但國內可能不到5%%,即不到25萬元用在科技人員上,剩下的錢按規定買設備去了。陳杰憑經驗估計,“在芯片設計相關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至少60%%以上科研經費流入國外幾家測試公司。”

      陳杰注意到,這其中很多設備是重復投資。在國外,設備是國家財產。比如東京大學的設備,其他大學也可以用。我們國家設備很多成了一個單位的私有財產,一臺上百萬元的儀器,一個城市里可能每個學校都有,其實大部分時間是閑置,科研儀器有一個更新換代的周期,時間一長只會成為一堆破銅爛鐵。

      陳杰認為,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現有收入無法保證科研人員安心做學問,需要聘用的合適人才只能以廉價研究生勞動力替代,研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日本國立大學教授的年薪大約是100萬到200萬人民幣,研究經費只有20多萬人民幣,但是從2004年至2009年,在應用基礎科學領域的綜合實力排名一直處于世界第一位,擁有幾十位可能隨時拿諾貝爾獎的科研人員。其中的奧秘不是日本人比中國人聰明,而是日本的教授可以安閑自在地從事自己所喜歡的科研工作,不受干擾長期潛心研究。這種科研氛圍,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才算奇怪。”

      “但在國內,一個教授不僅要為維持實驗室的運營費用、人員工資、各種考評檢查犯愁,而且自己的那點工資也不能保證一家人生活無憂。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國家投入更多的科研經費(大部分用于買設備和材料了),也很難出現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創新成果。”

      “設備也需要,但關鍵還是人”,陳杰在日本做副教授時,一年工資是七八十萬元人民幣,科研經費只有15萬元人民幣,也做出了不少在國際上很好的成果。

      而國內有些教授拿數百萬元的經費,個人收入只有10萬元左右,其他全部買設備了。

      “在國外,一流的人才,即使使用二流、三流的設備,也能做出一流的成果;反過來,如果人才是二流、三流的,即使讓他使用一流的設備,也很難取得一流的成果。國內本來就缺乏一流人才,如果讓僅有的那些一流人才,整天為養活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為養家糊口分心,不能潛心從事科研工作,你能期待他出一流的成果嗎?”陳杰對此充滿疑慮。

      一位業內專家則介紹,由此出現的怪圈就是,國家給教授的月工資是七八千元左右,社會上傳出則是一些教授年年買套房,“863、973項目不讓用在全資工作人員身上,一些人只好拼命的搞項目,而一旦在灰色地帶長期行走,利益的誘惑自然讓一些人走向歪門邪道,最終國家投入越多收獲可能越少。”

    相關文章

    多地高校探索紀檢監察學科建設如何培養人才?

    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闞楓)今年以來,多地高校設立紀檢監察學院或研究院,高校紀檢監察學科建設引發輿論關注,今年9月,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印發,紀檢監察學進入新版目錄,成為法學門類下的一級......

    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全文如下。技能人才是支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矢志空天報國培養一流人才

    “同學們要抓住時代機遇,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為建設航天強國矢志奮斗。”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節思政課上,宇航學院名譽院長、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的講授贏得了學生經久不息的掌聲。今年89歲的戚發軔......

    看浙大如何培養“醫學+”人才

    近日,微創器械創新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這是國內唯一一個微創領域的國家級研究中心。提起這個中心,多學科交叉是離不開的關鍵詞。今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十四五”衛生健康......

    建設一流科技期刊打造一流辦刊人才

    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在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打造科技期刊專業人才隊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8月26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

    兩局聯合發布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發展十八條措施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與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前海管理局)2日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冀促進兩地科技創新合作,以金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

    2022浦江創新論壇舉行青年科學家座談會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鄭瑩瑩)記者從科技部獲悉,8月27日,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在2022浦江創新論壇召開青年科學家座談會,主題為“聚青年之力建人才強國”。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主持座談......

    新時代人才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題:聚人才之力筑復興之基——新時代人才事業發展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丁小溪、范思翔、張研偉大事業呼喚人才,偉大時代造就人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對新時代人才工......

    鄭州計劃5年引進100萬青年人才

    8月16日,鄭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原科技城的相關規劃。其中提到,該市計劃5年新引進100萬青年人才,并通過人才公寓建設、人才獎勵措施、城市綜合體打造等方式,留住人才,為人才服務。據......

    “青椒”口述:被時間卡住的尷尬人生

    編者按:博士普普和王博的人生規劃,因一項人才計劃的調整而改變了。身為科研“青椒”的他們,原本都奔著成為深圳市后備級人才,并將其作為在深展開科研乃至人生的重要支點。根據《深圳市人才認定標準(2015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