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6-10 09:09 原文鏈接: 專家咨詢會討論:經歷大震創傷的自然保護地如何恢復

    大地還在顫動,災難尚未過去,對災區人民的救助和安置仍在緊張進行之中,重建工作剛剛開始啟動,一個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

    經歷大震創傷的自然保護地如何恢復

    在本次地震中,四川多處發生山體滑坡,大面積植被遭到破壞。崔文斌/CFP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世界,也牽動了關注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人們的心,因為這里是我國自然保護地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域之一,60%的大熊貓保護區和80%的大熊貓種群分布在這一區域。
     
    這里有臥龍、黃龍、九寨溝、白水江、米亞羅、長寧竹海、唐家河……地震災區內分布著30余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區,它們具有國家乃至世界性的重要價值,它們受到的危害以及恢復和重建將不同于一般地區。
     
    近日,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兩次召開專家咨詢會,就四川地震災區自然保護地的恢復與重建開展討論。與會專家認為,應在時機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啟動此次地震對保護地的影響評估。
     
    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福特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家林業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林業大學、內蒙古教育學院等組織和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人類的經驗和知識積累
     
    十分有限

     
    “地震發生后,我們能做什么?”討論會主持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MBA)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韓念勇提示與會者:“面對這樣的大地震,人類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都十分有限。希望大家集思廣益,在保護區的恢復和重建行動開始之前,作出較為清晰的目標判斷。”
     
    他提出了以下問題供與會者討論:
     
    這次地震對景觀類型保護地的影響;對生態系統和棲息地類型保護地的影響;緊急救助措施的環境影響;防疫消毒等的措施對動植物、水體等影響;暴露出的游客安全保障問題;重建過程中百姓可持續生活與生產方式的選擇;民居、建筑、設施防震標準的確定;震后重新規劃和布局應注意的問題;觀察野生動物習性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機會;保護地內外災情對比展示出的保護地生態服務功能;注意對地震遺跡的保留等。
     
    “這次震區正處在生物多樣性最熱點的地方,是災難,也可能是機會。”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中國區主任解炎說,“以前,我們頭疼的是保護區內人太多,無法讓他們遷移出來。重建時,是否可以將保護區的功能定位考慮進去。”
     
    科學要發揮作用
     
    “四川地震發生后,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里上一次地震是什么時候發生的?我到google上查,但沒查到。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習,作為專家,應該監測和記錄這些事件,積累這些重要資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處處長N Ishwaran博士說。
     
    “現在有大筆資金在支持重建,商業愿意進入,當地居民則希望恢復原有的住房,但重建過程有很多問題必須當心。”他強調了重建中科學所應發揮的作用,“2005年的印度洋海嘯之后,政府規定在離海岸500米之外的地方才能建住房。但當地人和商人仍在500米之內建房子,因為有經濟利益。因此,必須有權威機構來阻止錯誤方向,提出建議。”
     
    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環保作家沈孝輝指出,因為認識上的誤區,人類從自然保護的角度做了很多沒有效果的工作。
     
    沈孝輝舉了1983年的箭竹開花事件——箭竹一般存活60年左右開花死亡,然后從種子到成林,需要10年。當時宣傳力度很大,以為熊貓的生存受到威脅,連小學生也將零花錢捐出來了。但實際上,這次開花并沒有對熊貓造成什么威脅。這就是教訓——災害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科學的態度是,首先要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對策。
     
    解炎的觀點言簡意賅,她認為,就野生動物而言,減少人類對它們的干擾就已經是保護了。
     
    “汶川震區最大的災害不在別處,而是滑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韓同林說,因為地處峽谷地帶,坡度陡,人口密度大,植被破壞嚴重,這里大量出現滑坡。“據我所知,在植被覆蓋很好的地方,災情并不是那么嚴重。這樣看來,造成災難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摻雜有人為因素。”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獻溥指出,地震區處于橫斷山,對維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很重要,也是世界自然遺產集中的地方。這次臥龍受災嚴重,但同時也是一次機會,可以讓我們按生物圈的管理模式重新考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魏娟帶來了聯盟2005年10月所出的兩份報告,其中一份是對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中自然保護地現狀受損情況的評估。她建議加大對保護區中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在重大自然災害中的應對能力。
     
    需要當地社區的參與
     
    和保護當地文化

     
    “確保更廣泛的社會公正,尊重農村社區和他們所積累的智慧等。只有那些能反映社會、文化、精神和經濟需求,并有堅實科學基礎的實例,才真正有用。”
     
    這句話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綱要。
     
    福特基金會項目官員白愛蓮說,福特基金會強調以人為本,救災戰略一是要對災害進行合理及時的評價,一是要真正了解對方需求,恢復保護區時更要考慮對社區的影響。
     
    “在自然保護區管理法中,我們好像沒有看到共管的字眼,所以也沒有讓社區參與重建。很多地方建立自然保護區時覆蓋了已有的村莊,但從來沒有考慮那些土地的使用權是否已經得到合理補償。”白愛蓮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曉毅強調:“重建問題真的需要用科學態度來嚴肅對待,這個過程也真的需要社區的參與、整合和發展。”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文軍對此表示同意:“以前社區內部存在的自組織、自我管理等模式已經慢慢被官僚體制削弱了。借助這次機會,我們是否可以嘗試恢復和重建社會的自組織、自管理等。社區居民本身就有凝聚力,至少在這個階段有合作的基礎。”
     
    避免“一窩蜂”
     
    在此后不久召開的另一個咨詢會上,專家們再次呼吁:
     
    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是相互關聯的,在恢復重建的統一規劃中,應注意保留兩個多樣性之間的和諧關系,包括與自然融合的生活方式和地方性知識。在移民方面,要具體分析,避免簡單劃一,特別要尊重當地社區的意愿和選擇。
     
    他們強調,保護地的評估與規劃要避免“一窩蜂”。首先,對人的救助安置與恢復重建不同,前者需要快速應急,后者需要慎重遠慮。保護地的恢復重建更是如此,其評估和規劃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確保質量。
     
    其次,保護地的恢復重建尚未提到日程上來,為避免周邊地區已開展的恢復重建給保護地帶來負面影響,建議開展恢復重建對保護地的影響評價。
     
    第三,目前組織對保護地受到地震影響的綜合評估有一定困難,可以采取先專業評估再綜合的辦法,并提倡部門間的數據共享,避免重復投入。
     
    第四,對保護地的評估應當確保客觀和中立,防止部門主義。
     
    更多閱讀 
     
    四川汶川地震專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