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臘子口)論壇”上,在一個有關低碳農業與生態文明的專題討論中,中國生態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林文雄表示,低碳農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低碳農業,是在當今低碳經濟這個大潮流中被催生出來的一個新鮮名詞,但從某種程度上講,似乎是‘新瓶裝舊酒’。”中國生態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章家恩表示。
“低碳農業與近年來延續下來的幾個農業名詞稱謂不一,其內涵及產生背景有所不同,但操作內容和基本發展目標都大致相近,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章家恩說,生態農業,主要是強調生態系統內及各組分間的物質循環轉化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是針對石油農業發展問題提出的;有機農業,則更多強調有機生產方式,主要是從食品安全角度提出;循環農業,特別注重廢棄物的再利用與循環利用,是在循環經濟思潮下催生出來的;低碳農業,則主要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從節能減排特別是溫室氣體減排的角度提出。
盡管上述4種提法的內涵有所差異,但在章家恩看來,其發展方向基本一致,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章家恩表示,低碳農業是指高碳匯、低碳耗、低碳排,即“一高兩低”的農業生產方式。
從中國的國情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現實需求出發,中國農業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生產清潔型、環境友好型、質量效益型的低碳農業發展道路。
章家恩認為,在技術途徑上,要大力開展一系列關鍵技術體系的研發及其推廣應用。諸如資源節約型技術,包括節能技術、節地技術、節水技術、節肥技術、節藥技術、節種技術、節料技術、省工技術等,以及農用化學品的減量化使用及其替代技術、高光效和高碳匯的植物新品種培育技術、土壤碳匯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環境友好型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在低碳農業的發展對策方面,章家恩認為,應以發展低碳農業為目標,制定我國不同區域的低碳農業發展戰略規劃,進一步優化與調整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改變現有的石油農業生產方式。
章家恩指出,同時需要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基礎建設與全方位投入,加大低碳農業關鍵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的標準化、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加快建立和建設有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政策法規體系,以便為我國低碳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必要的軟硬件支撐。發展低碳農業的總體策略是藏碳于林、藏碳于農、藏碳于糧、藏碳于土。
作為案例,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曹林奎介紹了上海市發展低碳農業的一些方法,諸如在農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方面,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建立綠肥——水稻輪作制度;農民種植綠肥,可獲得市區兩級補貼每畝200多元;商品有機肥推廣實行補貼政策,2004~2008年市財政每噸補貼250元,區縣再補貼50~150元等。
章家恩表示,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需要在農業產業內部及與其他產業之間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低碳農業需要從優秀的傳統農業中尋找智慧,那么推進其現代化、產業化是否與此有矛盾呢?
對于《科學時報》記者的這一疑問,章家恩解釋,這里的產業化是指產業化的運作與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比如采用“公司+農戶”的形式,也可以使低碳農業和傳統農業實現產業化,即農戶可以按照傳統農業或低碳農業模式進行生產,公司則可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包括品種以及資金、技術、信息、生產管理、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多方面的服務,這樣便通過產業化的組織方式為低碳農業進入市場架起橋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從事傳統農業和低碳農業生產的后顧之憂。
章家恩說,小農經濟不能解決大問題,傳統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的廣泛推廣應用,必須走產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的道路。比如稻田養鴨是一種很好的生態農業和低碳農業的生產模式,但如果不實現產業化,也較難推廣,同時也需要不斷和現代農業技術——如農業機械化技術——緊密結合,提高其生產效率和效益。
章家恩強調,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科學與適度的低碳化,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低碳化,盲目發展低碳農業。章家恩認為:“中國是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不能因為要低碳而放棄必要的產量與效益。否則,將會導致糧食安全問題。低碳農業不是‘低投入的拒碳農業’,不能拒絕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等的合理投入。”
在此次低碳農業的專題研討中,章家恩和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駱世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董元華等,都提到現代農業以化石能源的高投入為特征,化肥、農藥和機械的過高與過量投入,所帶來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諸如農產品品質下降、水體環境質量惡化、溫室氣體排放、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等等。
董元華提出,開發低碳型新興功能替代肥料是發展我國低碳農業的有效途徑,實際上這也是他們正在進行的新工作。低碳型新興肥料可以達到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的目標。
董元華介紹,新興低碳肥料,也是土壤功能改良劑,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高效性。可以大幅度提高植物吸收和轉化養分的能力,從而顯著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同時其本身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問題。
其二,多功能性。除提供植物養分外,還能增加植物的健康和抗逆能力,從而顯著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顯著提高農產品品質。此外,具有改土的作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和可持續利用能力。
其三,經濟實用性。其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較低,性價比好,產投比高,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
其四,高科技性。充分借助現代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開發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新產品,作為現有主流肥料產品的補充和“伴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董元華介紹,目前已有一些新興低碳肥料產品從實驗室走向中試階段,其應用已初顯成效。比如他們在北京的7年田間試驗發現,使用這種新型低碳肥料產品,可以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增加蚯蚓數量。在河北承德的胡蘿卜試驗中,每畝地可以增加產量20%以上。
近幾年在江蘇、浙江、北京、山東、河北、遼寧、新疆、河南等地的應用試驗表明,這種新興低碳肥料產品,不僅可以調節恢復土壤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而且能使一些退化的土壤得到快速修復,從而有效克服作物連作土傳病害的問題,在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的同時,顯著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經濟收益。
駱世明對沼氣的開發提出了更加值得期待的應用前景。前一段時間他去奧地利考察,充分體會到那里的工業化生物質能源的生產應用。比如,廢木頭砍碎后,通過一種催化劑可以產生沼氣,能夠創造一個完全不用化石能源的生活小區。
沼氣的產氣率高,純化達到97%以上,就能夠壓縮運輸、管道運輸,但我國的純化技術還遠遠不夠,管道運輸也有難度。
瑞典2007年有1.5萬輛車用沼氣;德國2009年有4780家大型沼氣發電廠,發電能力占29%,超過了水電、僅次于風電,預測2050年全部取代天然氣;奧地利計劃2020年純沼氣利用占天然氣總用量的20%;歐盟用20%的土地種植能源作物,可以替代全部交通石油消耗的96%。
中國的沼氣資源每年產量有極大潛力,駱世明介紹,諸如工業有機廢液、城鎮生活污水、城市填埋垃圾、畜禽糞便、農林秸稈廢物等等,都是沼氣資源。
4月29日,華南農業大學“踐微知著”校園微景觀設計作品展在該校圖書館開幕。據介紹,“踐微知著”校園微景觀設計方案征集活動是華南農業大學115周年校慶“文化華農”系列活動之一。華南農業大學委常委、副校長......
4月28日,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薛紅衛一行赴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牧醫所)訪問交流,并見證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與北京牧醫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雙方希望在科學研究、平臺建設、人......
4月28日,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通知》,推介發布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記者獲悉,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4月27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衛崗校區玉蘭路舉辦了“春日萌寵嘉年華——馬兒專場”。 活動現場。南京農大供圖4月27日是第二十四個世界獸醫日,今年的主題是“獸醫是不可或缺的衛生工作者(V......
4月28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通知》,推介發布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其中大豆、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
4月26日在重慶市榮昌區落幕的抗微生物藥物減量化路徑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作了題為《微生物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4月23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鄉村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重點研發專項“鄉村特色農產品品質智能管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該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
近日,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承擔的2023年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項目——“農產品加工體系創新團隊”項目和“優稀水果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項目在廣州通過專家驗收。會上......
近日,蔬菜之鄉、世界上首部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的故里山東壽光,以賈思勰命名的“賈思勰農業獎”舉行了第二屆頒獎典禮,10位農業工作者獲獎。頒獎儀式現場 廖洋攝據悉,“賈思勰農業獎......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薛紅衛率團出訪香港并代表學校與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大學簽署了校際合作備忘錄,標志著該校與上述高校正式建立校際合作關系。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華南農業大學 供圖在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