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蘇門答臘兔(新種)左下頜骨
俄羅斯科學家拍攝到的現生蘇門答臘兔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等近期發表論文披露,我國學者首次發現化石種類,為蘇門答臘兔的系統演化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數據, 對揭秘這類兔的起源及探討東南亞地區第四紀期間哺乳動物擴散事件以及古生態環境變遷等目前科學界關注的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這篇由金昌柱研究員擔任第一作者撰寫的題為《蘇門答臘兔化石種類在東南亞地區的首次發現》的論文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年第8期。文中指出,2007—2008年間,北京大學廣西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有關人員聯合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在廣西崇左發現了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新層位。經系統發掘,采集到數量頗多的巨猿、似人似猿、猩猩、長臂猿、武陵山大熊貓、中華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雙齒尖河豬、鳳岐祖鹿、中間豬尾鼠、擬低冠竹鼠、碩豪豬、先社鼠、擬愛氏巨鼠等8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特別發現了一件蘇門答臘兔下頜骨標本。
金昌柱研究員等通過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蘇門答臘兔的起源中心應是中國西南地區,然后擴散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等其他地區。中華蘇門答臘兔的發現將為探討東南亞地區晚新生代哺乳動物擴散事件、古生態環境變遷等問題提供重要的化石依據。
據悉,蘇門答臘短耳兔(Nesolagus)俗稱條紋兔,是現生兔形類乃至哺乳動物門類中種群數量最稀少的世界瀕危動物之一,現生種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及老撾、越南的長山山脈。由于以前沒有化石材料,該類群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謎。
聯合國15日發布的一份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報告指出,全球最近10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未能達成目標,環境持續惡化正在增加疾病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風險。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
眾所周知,熱帶兩棲類種群已遭到壺菌(一種真菌)的嚴重破壞,但一項新的研究將這種損失與熱帶的蛇類群落的“無形”衰減聯系起來,它提示,遍布的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影響并不那么顯而易見。基于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說,......
2019年7月以來,高溫天氣和干旱導致澳大利亞多地林火肆虐。截至目前,林火災害已致28人死亡,2600多棟民居被毀,過火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持續數月的森林大火對當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更是造成了巨大......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記者胡璐)記者16日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全力拯救和保護長江水生生......
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域生態功能明顯退化,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凸顯。長江白鱘的悲歌呼喚更多保護行動落地,應廣泛凝聚共識采取行動。不久......
重慶位于長江流域上游,是我國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經濟區的交融區域。該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相對較好的經濟基礎、龐大的市場容量和充足的人力資源,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潛力巨大。同時該地區是長江流域生態屏......
近期發生在巴西海域的不明石油泄漏引發了大量關注。泄漏發生在該國海岸中部線的阿布羅略斯群島——南大西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帶,擁有90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自8月下旬以來,有約4000多噸來歷不明的原油......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獨特的森林植被類型,在我國的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高,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4,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極其重要。歷史上,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歷過頻繁、大規模......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下簡稱“熱點地區”)是物種多樣化程度高度集中,且是面臨由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生境喪失和破碎化嚴重的區域。對熱點地區的調查和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利用和相關政策制定的重......
人類活動已顯著影響了生態系統,造成了生物多樣性下降,物種間的關系發生改變,生物和非生物的反饋機制的重組。生態系統應對這種外界干擾,并保持功能不變的能力稱之為彈性。持續的人類活動會使得生態系統彈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