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釋生命如何在地球上出現這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就像是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諸如氨基酸和核苷酸這樣的基本生化物質,是如何在生物催化劑(蛋白質或核酶)出現之前而完成其構造的?在最新一期《生物學通報》上,科學家發表論文指出,或是第三種類型的催化劑啟動了深海熱泉中的新陳代謝以及生命。
根據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哈羅德·莫洛維茲和維加亞薩拉斯·斯里尼瓦桑及圣達菲研究所的埃里克·史密斯提出的模型,包含過渡金屬元素(鐵、銅、鎳等)和配體(小有機分子)的分子結構,可以催化基本生化物質(單體)的合成。單體是更加復雜的分子的基本構造模塊,最終導致了生命起源。
莫洛維茲表示,在過去的50年里,生命起源理論研究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你需要大蛋白分子作為催化劑來形成單體,但你又需要單體來制作催化劑”。對此問題,莫洛維茲提出的解釋是,可從這些小的金屬配體催化劑入手,從而制造出用以形成大蛋白催化劑的單體。
過渡金屬原子作為金屬配體復合物的核心,必定被其他配體包圍著。莫洛維茲和他的同事提出,深海熱泉中簡單的過渡金屬配體復合物可催化產生更復雜分子的反應。之后,這些日益復雜的分子在效率越來越高的過渡金屬配體復合物催化劑中扮演著配體的角色。漸漸地就累積起了新陳代謝的基本分子成分,并自我組織起奠定生命基礎的化學反應網絡。
莫洛維茲說:“我們曾經認為,如果我們了解了碳、氫、氮、氧、磷、硫在做什么,我們就理解了生物學。但是,我們現在發現,還有一些其他罕見的元素——過渡金屬在生物學中也是必需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問,它們在生命起源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莫洛維茲目前正在列出構成了地球上大部分生物質的元素清單。
研究人員指出,生命形式的出現是過渡金屬和配體場論獨特性的自然結果,該理論描述了配體復合物的特性。莫洛維茲說:“這種思想發端于對元素周期表的研究。我們強烈地感到,除非你能看到生命是如何以某種化學方式出現的,否則你永遠無法真正地解決這個問題。”
莫洛維茲和他的同事們正準備用實驗方法來測試以不同配體制成的過渡金屬配體復合物的催化性能。配體已知會和過渡金屬緊密結合,包括在三羧酸循環過程(許多微生物所必需的一系列生化反應)中產生的分子。莫偌維茲表示,他們認為生命始于三羧酸循環,同時有證據顯示,在深海熱泉的環境中有循環的中間物質形成。科學家計劃用這些中間物質分子與不同的過渡金屬混合,將它們加熱到不同溫度并維持相應的一段時間,然后檢查會有何種催化劑產生。
這類實驗有望幫助了解在奠定生命基礎時,究竟發生了何種催化反應。該假說還提出了生命的出現也許不止一次。研究人員表示,生命也許有多次起源,如果能在宇宙其他地方發現生命,這些生命和人類生命也許非常相似,因為它們與人類都是基于相同的過渡金屬和配體。目前,這還只是個猜想,不過這或許會成為生命起源研究的核心觀點。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8組)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南京大學鐘苗研究員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轉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合金化策略增加電化學還原CO2反應中關鍵中間體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冰等與大連理工大學研究員周思合作,在氣氛誘導動態調控催化劑再分散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揭示了氣氛、載體雙重作用下金屬原子的緩釋遷移機制,實現了Rh基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副研究員楊冰團隊,與太原理工教授王俊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于麗娟合作,在單原子催化劑動態轉化以及不同單原子物種定量統計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可通過惰......
近日,我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張濤院士、楊冰副研究員團隊,與太原理工王俊文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于麗娟研究員合作,在單原子催化劑動態轉化以及不同單原子物種定量統計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可通......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映偉、陳立宇課題組以有序大/微孔ZnCo-ZIF材料為前體,創制了具有三維有序多級孔的碳材料錨定的單原子鈷(Co)催化劑,并將其應用于糠醛的氧化酯化反應中,驗證了該催化劑相較于......
可在細胞內工作的金屬催化劑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而高分子仿酶催化劑是其中一種。這種人工合成的金屬催化體系能擴大生物正交化學的適用范圍,在細胞內完成一些天然生化過程中不存在的化學反應。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濤、王曉東、王愛琴、林堅團隊,與福州大學教授林森等合作,在單原子催化轉化丙烷脫氫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報道了氮摻雜碳......
江南開學府,萬頃湖波揚;屏障九龍好,山高水又長!坐落在太湖畔的江南大學擁有120年歷史,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江南大學直屬科研單位——未來食品科學中心更是個中翹楚。中心聚焦前沿交叉學科,引領世界食品科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利用實驗室合成的蛋白質,在室溫下制造出了硫化鎘(CdS)量子點,這些納米材料可廣泛應用于從發光二極管顯示屏到太陽能電池板等......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研究員王曉東、研究員王愛琴、研究員林堅團隊,與福州大學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單原子催化轉化丙烷脫氫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合作團隊報道了氮摻雜碳載體穩定的Ru單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