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9-20 09:32 原文鏈接: 5年投入100億科技創新推動“低碳發展”轉型

      今年是“十一五”計劃的收官之年,當我們盤點這五年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進程,可以發現,以國家之力推動實施的一大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如同一個個新的動力系統,驅動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向前的步伐。這些人類智慧凝結而成的力量,我們有必要從它改變人類生活的那一刻開始,認識它,了解它。

      我們特別選取了一批近五年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還原它的立項過程,再現它的艱辛攻關,展示它的最新成果。本報從今天起,特開辟“‘十一五’科技新亮點”專欄,為您作連續報道,敬請關注。

      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正在推動中國走向“低碳發展”的模式。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16日舉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來武透露,“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計劃累計安排節能減排研發項目經費超過100億元,在煤燃燒、煤氣化、煤液化、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制氫,生物催化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基礎研究成果,為國民經濟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高耗能的鋼鐵、電力、建材、化工、農業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新技術已經大面積應用,不僅降低了能耗,還大大提升了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張來武舉例說,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取得突破并在國內多家鋼鐵企業實現了工業應用,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潔凈鋼生產平臺,每條生產線平均節約50萬噸標準煤;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在燃煤電廠的裝機容量已達0.8億千瓦,每年減少標準煤耗2940萬噸;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集成技術實現了工業應用,年發電量達2736萬度,減少標準煤耗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噸;鉻鹽清潔生產工藝實現了萬噸級工程示范,推廣后全國鉻鹽30%以上將實現清潔生產;大田膜下滴灌技術系統應用面積已達500多萬畝,比常規灌溉省水50%、省肥20%、增產20%。

      此外,我國已搶占一批具有低碳經濟特征的前沿技術制高點,不斷攻克可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高效清潔利用技術難關。建立了世界上首座500瓦燃料敏化太陽電池示范系統,1.5兆瓦直驅永磁式風電機組研發成功并實現產業化,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獲工程,世界上首套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工業裝置也即將建成,中國實驗快堆已經實現首次臨界。

      節能減排科技重點示范工程也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張來武說,“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已在21個試點城市推廣應用160萬盞以上各類LED燈具,年節電超過1.64億度;“金太陽”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已有100多個光伏發電項目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約20億元,在上海世博園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系統;符合歐Ⅲ標準的柴油車/摩托車尾氣凈化器研制成功并實現了產業化,金屬載體催化劑占國內摩托車凈化市場60%以上。

      作為國家863計劃10年前啟動的項目,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現在已經形成了以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汽車以及動力系統和動力電池、蓄動電機、電池控制系統為核心技術的“三縱三橫”矩陣式產業化研究布局。張來武介紹,“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在25個城市開展試點,已累計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5000多輛,實施財政補貼9.7億元,并在上海世博會上實現了當前世界最大規模的千輛級商業運示范。目前已制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42項,發明專利申請1600多項。

      資料顯示,除自主研發外,我國還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4個科技合作協定,并將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列為優先合作領域,積極參與ITER等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科學工程的實施,與美國合作建設中美清潔能源中心。目前中德電動汽車合作也已全面啟動。

      張來武表示,面對工業化帶來的挑戰和人類文明的共同需要,在綠色科技上必須打破國際壁壘,進充分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我們希望以國際最通行、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框架與美國等國家進行這方面的合作,引進美國和發達國家這方面的技術。我們也愿意把我們任何先進的技術,同樣以國際規則的方式傳播和交流到世界任何國家和任何地區。”

    相關文章

    在全局謀劃中持續提升成果轉化確定性

    2022年是中國科技創新政策承上啟下之年。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2022年1月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重點突破與全面部署的關系、近期工作與長遠謀劃的關......

    國資委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

    5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2年國資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工作任務。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預計2022年全年中央企業實......

    中國電信發布《天翼云白皮書》等四項成果

    12月29日,2022天翼數字科技生態大會在云端開幕。會上,中國電信總經理邵廣祿發布《天翼云白皮書》、天翼云紫金DPU、星河AI平臺以及產數領域8大行業數字平臺等四項科技創新成果。“將云網資源打造成像......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發布

    19日,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共同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在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北京排名近年穩步前進,已位列全球第三名,并在創新生態指標上實現顯著提升......

    2022年度雙碳科技創新典型案例發布!

    12月19日,由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發起的2022年度“雙碳科技創新典型案例”,經綜合評審,名單正式公布,共有18個案例獲此殊榮。“雙碳科技創新典型案例”主要面向國內能源領域企事業單位、科研......

    這一年,科技創新事業取得全面發展

    2022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專章部署、統籌規劃,為我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制定了行動綱領。這一年,科技政策亮點頻出、扎實落地,科技創新事......

    這一年,科技創新不斷塑造新優勢

    當張家口的風吹亮北京的燈,當“最快的冰”讓賽場內外的運動員和觀眾享受到速度與激情,一場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冬奧會)讓科技大放異彩,而這僅僅是科技成果在2022年集中綻......

    這一年,科技創新不斷塑造新優勢

    當張家口的風吹亮北京的燈,當“最快的冰”讓賽場內外的運動員和觀眾享受到速度與激情,一場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冬奧會)讓科技大放異彩,而這僅僅是科技成果在2022年集中綻......

    訾云龍入選“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教授訾云龍。盧夢舟供圖11月14日,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入選者正式發布。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學域副教授訾云......

    總經費23億!四川省面向國內外發布300項技術需求

    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來川視察重要指示要求,以及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廳聚焦我省重點產業,面向全省廣泛征求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