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0月11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由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南極大陸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最古老的海洋DNA。這些有機物質碎片為研究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提供了寶貴線索,還有助于評估冰凍大陸周圍海洋生物目前及未來的變化。相關研究發表于最近的《自然·通訊》雜志。
沉積古DNA(sedaDNA)分析是一項新技術,可幫助破譯過去哪些生物體曾生活在海洋中以及何時生活過。此次,研究團隊使用該技術研究了過去100萬年來斯科舍海海洋生物結構的變化。像斯科舍海這樣的地方,sedaDNA能保持完整是由于極地海洋環境相關的低溫、低氧和缺乏紫外線輻射的條件。
研究人員于2019年從海底提取了DNA,并進行了廣泛的污染控制,以確保材料中年齡標記的準確性。他們能夠檢測到100萬年前的古代DNA,在檢測到的生物中,還有硅藻或單細胞生物,它們的DNA可以追溯到54萬年前。研究人員說,這是經鑒定的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海洋sedaDNA。
數據還表明,在溫暖的氣候時期,硅藻一直很豐富。在大約14500年前,斯科舍海的食物鏈一次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研究人員說,這是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變化,與全球范圍內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和自然變暖導致的南極洲冰層的大量喪失有關。氣候變暖顯然導致了南極洲周圍海洋生產力的提高。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按照原定計劃,“月球-25”號將在月球南極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附近軟著陸。正......
8月24日開始,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在此之際,我國的南極科考隊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探索,在南極洲的邊緣海域,意外發現了一個蘊藏著豐富海洋生物資源的海域,堪稱南極洲的“海上糧倉”。這......
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
13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在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由該臺牽頭完成了南極內陸太赫茲天文試觀測和通信收發等實驗。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太赫茲探測設備首次在南極內陸極端環境下成功運行。據科研人......
科技日報訊(實習記者張佳欣)科學家16日報告,南極冰蓋面積縮小至歷史最低水平,支撐南極洲地面冰蓋的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溫暖的氣溫下。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極洲的海冰面積降至19......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相鄰的冰架在造成下游其他冰架不穩定方面發揮了作用。這項由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領導的研究還發現,思韋茨冰架旁邊的一個小型海洋環流(一種循環洋流系統)會影響其下方流動的冰川融水量。當該......
根據一份法庭文件顯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南極洲基地搜救隊一男子在被指控攻擊一名女同事后,被抓捕并送往夏威夷。據12月12日的一份刑事申訴書顯示,男子名為比恩曼(StephenTylerBie......
地球上的不同大陸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氣候條件,世界大多數陸地都集中在南北緯60°以內,整體上氣候條件還算適宜,因此除了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人類居住,除了非洲、亞洲、歐洲,其它島嶼地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0月26日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積稍小于去年。上述兩家機構指出,9月7日至10月13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2320萬平方公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