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日從寧夏科技廳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寧夏黨委、政府近日出臺《關于實施科技強區行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22條硬核舉措,為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強力支撐。當天,寧夏科技廳針對《意見》進行解讀。
記者注意到,《意見》首次提出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高校教師開展多點教學、醫師開展多點執業并取得報酬,以增強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動力。今后,科技成果轉化績效將作為核心要求納入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創新能力評價。
此次出臺的《意見》共三部分22條,是寧夏繼2017年出臺“創新驅動30條”之后出臺的又一重磅科技新政,主要從強化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創新主體激勵、強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開放創新、強化科技創新基礎支撐、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升寧夏科技創新能力。
針對壯大企業創新主體,《意見》首次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后補助比例從15%提高到20%,對達到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按其上年度研發投入總額一次性給予20%獎補。同時還將實施高成長企業助跑計劃,培育“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聯合區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并給予獎補。
針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意見》首次明確對基礎研究類和人才類項目推行經費包干制。項目承擔單位可將間接費用全部用于績效支出,并向創新績效突出的團隊和個人傾斜。同時,寧夏科技部門將建立科研經費監管負面清單、與行業部門創新聯動新機制,聚焦產業、生態、人民生命健康等領域關鍵技術瓶頸設立聯合科技專項。
針對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意見》首次提出支持寧夏五個地級市與東部地市、科技園區建立科技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并支持市縣(區)政府、開發區、科技園區和龍頭企業在東中部地區建設“飛地”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臺和離岸孵化器,建立“東部研發+寧夏轉化”科技成果落地新機制。寧夏科技部門根據成果產出和轉化成效給予獎補。
針對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意見》首次提出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利用現有機構或委托其他組織承擔技術轉移職能,允許其從成果轉化收入單位留成部分中提取不低于80%的經費用于技術轉移機構能力建設和人員獎勵。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科技人員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可按照科技成果轉化有關規定提取獎酬金。
針對增強創新平臺戰略支撐,《意見》首次提出在優勢特色產業領域啟動建設自治區實驗室,對自治區實驗室、全國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給予長期穩定支持。
針對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意見》首次提出培養杰出科技人才,構建梯次銜接的杰出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機制。今后,寧夏將對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的第一完成人員優先給予科研項目支持。柔性引進人才符合條件的可享受自治區高層次人才交通、醫療等有關待遇,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科技特派員職稱評聘不將論文和科研成果作為限制性條件。
基礎研究減負還要過幾道坎寫“材料”爭“帽子”仍在困擾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相當于科技大廈的“地基”,而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就是“打地基”的人。無論是全國兩會前夕中央政治局對基礎研究進行的集體學習,還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孫方穩教授研究組利用微納量子傳感與電磁場在深亞波長的局域增強,研究微波信號的探測與無線電測距,實現10-4波長精度的定位。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基于固態......
前天下午,在杭州某知名大學工作的某教授打電話給我,說他來京參會,晚上想和我見面聊聊。于是乎,在中華民族園附近某飯店,我定了個小包間,把酒聊天。這位教授為“海龜”,科研做得好,有原創性工作,回國前發表過......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牽頭發現一個新的健康衰老調控基因ATF7,該基因可通過延緩細胞衰老和降低老年個體的炎癥水平,從而促進健康長壽。據介紹,慢性低度炎癥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隊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總數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如何適應我國科研體系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轉型,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紅利優勢,激發科研人員的動力、活力和潛能,提高科研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84.shtm黃酮是一類主要由植物產生的多酚類化合物,在工業、食品和制藥行業廣泛應用。柚皮素作為......
科技部官網公布《“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發展目標明確:“十四五”期間,現代化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和運行制度基本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技術要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164.shtm中新網重慶9月13日電(記者鐘旖)重慶市千名科研人員頂崗培養計劃啟動儀式暨2022年......
為解決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嶄露頭角機會少、成長通道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重等突出問題,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發青年創新潛能與活力,近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
【創新路上好政策】“壓力大得睡不著覺!”博士畢業留在高校工作3年多,不僅覺少了,于波(化名)笑言自己最大的變化還有“頭發越來越少”。身為青年科研人員,年紀輕資歷淺、能證明研究實力的成果和資源少,在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