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封面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供圖
202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敲響了警鐘:氣候變化正在對人類發出警告,需要就此采取緊急行動。食物系統與這場危機深深交織在一起。在許多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氣候變化已經開始導致農業生產力的下降和供應鏈的破壞,對生計造成壓力,并加劇饑餓和營養不良,這使得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變得至關重要。
近日,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發布《2022年全球食物政策報告:氣候變化系統》,為決策者加快行動提供了廣泛的政策選擇。基于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聯盟、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和其他合作伙伴的研究成果,報告強調通過加快創新、改革政策、重新制定市場激勵機制、增加可持續食物系統轉型融資、促進健康飲食和增強氣候變化適應力等舉措,更好地實現安全、營養和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食物系統既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食物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GHG)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3以上,因此減少食物系統排放對減緩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此外,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是唯一一個有巨大潛力,通過建立和保護森林、海洋、土壤等碳匯而成為凈碳匯(從大氣中吸收的溫室氣體量多于其排放量)的經濟部門。但目前只有4%的氣候融資用于AFOLU,農業和食物系統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資金來應對危機。
報告指出,食物系統轉型將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而這需要重大的政策改革、大量投資以及促進和擁抱創新的有利環境。報告中的政策建議側重于發展中國家,其中許多國家預計將遭受最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但在適應氣候變化和支持食物系統可持續性轉型方面的能力卻較差。報告提出了六個政策優先項:
第一,創新研發有助于提升食物系統氣候適應能力、資源效率和可持續性的創新。
當前的許多技術創新,如太陽能水泵灌溉技術、太陽能冷鏈技術、基因組編輯技術和價值鏈數字化等,已經顯示出在減少排放的同時提高生產力的潛力。此類投資的效益成本比率至少可以達到10比1,且在抗擊饑餓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提供了雙贏的機會。
但食物系統研發資金仍然不足,特別是在中低收入國家(LMICs),仍需要更多的投資和充分的激勵措施,鼓勵創新技術的使用及對不同當地條件的適應。
報告建議將用于農業研發的公共投資在目前的基礎上翻一番,至少投入150億美元用于開發利好中低收入國家食物系統的創新技術。
第二,改進水、土地、森林和能源資源的治理與管理。
水資源、能源、土地利用和食物系統之間的密切聯系要求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并建立有效的制度來防止發展目標之間的不良權衡。利用綜合景觀治理方法有望實現土地、水資源、森林和能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然而,綜合景觀治理較為復雜,它需要利益相關者的有效參與,包容性治理,地方、區域和跨國界自然資源管理之間的充分協調。政策制定者必須提供激勵措施,促進清潔能源的采用,恢復土壤質量,加強土地保有權,確保自然資源獲取的公平性。
第三,促進健康飲食,提高食物生產的可持續性。
營養不良和微營養素缺乏等形式的營養不良目前影響著大約1/4的世界人口。超過30億人(約占世界人口的40%)負擔不起營養充足的飲食。讓人們負擔得起健康飲食并影響消費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是克服這些全球營養挑戰的關鍵,且可以很好地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保持一致。
研究發現,不過度食用精加工食品和紅肉的健康飲食生態足跡要比世界各地的流行飲食低得多,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流行飲食。為了促進全球健康飲食,報告建議所有國家都應采用國家食品膳食指南,優先考慮營養豐富食品的研發,可以通過教育宣傳活動和改變食物環境(包括使用食品標準、標簽和認證),鼓勵消費者做出健康、可持續的食物選擇。
第四,提高價值鏈效率,促進貿易,減少食物損耗。
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影響農產品交易、歸集、加工和銷售給消費者的整個價值鏈。開放貿易將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價值鏈提供重要的緩沖。整個價值鏈上基于氣候智能型實踐的貿易和投資都可以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減少食物損耗來支持對氣候變化的適應。
報告建議確保農業和食品的非歧視性貿易規則與氣候智能型政策保持一致,同時投資低排放解決方案,促進整個價值鏈上糧食作物和產品的高效、安全儲存及運輸。
第五,包容性和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目前覆蓋了全世界約20億人,但仍需要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以便讓它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依靠農食系統獲取食物和維持生計的農村貧困人口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其他弱勢群體,在許多方面仍然得不到充分的服務,包括獲得市場準入、資金和知識以及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機會,因此他們從食物系統創新中獲益的能力有限。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提高弱勢群體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增強賦權和能動性可以帶來多重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第六,重新調整資金流并吸引新資金。
食物系統的未來取決于能否獲得充足的資金。目前的資金流?包括農業補貼、國際發展基金與私人投資往往支持不可持續且不健康的食物生產,同時低估了對環境的影響。
據估計,每年將需要高達3500億美元的資金來實現食物系統的氣候目標。但目前可獲得的資金嚴重不足。應當重新定位公共部門投入的總計約620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取消有害的補貼和邊境措施,將其用于開發綠色創新技術,推出激勵措施鼓勵生產者采用氣候智能型技術與做法,并利用這些創新推動消費者做出可持續和健康的食品選擇。
此外,報告還建議探索政府擔保的“綠色債券”或對銀行和投資者提出氣候影響透明度要求等創新機制創造新的財政資源。
10月24~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共同主辦的首屆“旱地農業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農業農村部科技......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了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榜單共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關注整個學術生涯迄今的影響力),以及“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聚焦本年度的學術成就)。江門雙碳實驗室......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2022年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這份對全球水資源進行廣泛評估的報告指出,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全球水文循環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水文循環正在失去平衡。報告指出,2022年期間,全球......
人們擔心,9月11日開始的毀滅性洪水已導致利比亞2萬人死亡。官方公布的超過5000人的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至少還有1萬人失蹤。兩座水壩倒塌,向東北部港口城市德爾納市約注了3000萬立方米的水,其他城鎮......
全新世作為典型間冰期,總體上表現為一個氣候相對溫暖穩定的時期,但卻不斷被一系列快速(或極端)氣候變化事件打斷,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全新世累計至少發生了10次快速氣候變化(RCC)事件。然而,關于全新世R......
全新世作為典型間冰期,總體上表現為一個氣候相對溫暖穩定的時期,但卻不斷被一系列快速(或極端)氣候變化事件打斷,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全新世累計至少發生了10次快速氣候變化(RCC)事件。然而,關于全新世R......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賈凡副研究員聯合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學者,在熱帶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全球變暖將導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相關研究成果以《全球變暖下更......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劭:溫度每上升1℃,大氣中的飽和水汽大約增加7%,致使極端降水事件的發生頻次、強度和影響范圍明顯增加。全球變暖還會影響大氣環流模式,導致氣候系統發生復雜變化,進一步增加極端......
據3日發表在《自然·材料》上的論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由兩個耦合的半導體納米晶體組成的“人造分子”系統,該系統可以發出兩種不同顏色的光,實現了快速和瞬時的顏色切換。這表明,在納米尺度上......
7月24日,中國—南非首期氣候變化線上培訓班開班式成功舉行。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南非森林、漁業與環境部副部長瑪吉·索蒂尤,中國駐南非大使陳曉東等在開班式上視頻致辭。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