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2-23 14:48 原文鏈接: 盤點:新冠與中國科學的2020

      2020年,沒有人猜到開頭就是一場大疫,生命以未曾預料的方式消逝,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疫情猶如戰場,需要科學家們的強力支援。醫生們在一線搶救危重病人,病毒學家解析病毒序列,公共衛生學者為疫情防控建言獻策,免疫學家們攻堅疫苗研發,探索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加速進度。隨著多款新冠疫苗研發成功,擺脫這場疫情,全球交流重啟的希望就在前方。

      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出行。社交活動、工作學習轉為線上,佩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成為常態。抗疫需求也催生了許多技術應用,健康碼、測溫儀、智能機器人,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我們熱烈擁抱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也需警惕技術的濫用,謹記技術創新的初衷。

      這一年,中國的基礎科學依然勢頭強勁。“嫦娥五號”的月球之旅順利結束,帶回1.731千克月壤;浩瀚太空中,“天問一號”正在按計劃飛向火星;天眼FAST的新發現,終結了天文學界持續多年的爭論;量子計算機“九章”研制成功,第一次幫助中國實現了“量子計算優勢”;隨著最后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的升空,中國部署完成自己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這一年,小學生寫出博士論文、大教授卻靠復制粘貼出成果;“雙一流”大學首次評估即將落幕,但中國雙一流距離“世界一流”還有幾公里還是個問題。科學的進程是曲折的,科學精神的培育也是如此。

      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2020年的科學故事。

    年度關注:關于新冠,探索的路上我們走了多遠

    圖源:Wall Street International Magazine:https://wsimag.com/economy-and-politics/61971-rebuilding-after-corona

      自第一例新冠患者在武漢被報告至今,已經過去一年。這一年中,我們對新冠的科學認知不斷更新,但仍有許多疑問懸而未決。

      我們知道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是一種類SARS的冠狀病毒,中國病毒學家在1月初就測出了它的全基因組序列。但是,新冠病毒的源頭具體在哪里,如何進入我們人類社會,仍是科學家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只知道它來源于動物,很可能是蝙蝠。

      新冠的感染癥狀在不同人身上并非完全一樣:常見的癥狀包括發燒或戰栗、咳嗽、呼吸不暢、虛弱、肌肉酸痛、頭痛、喪失味覺、嘔吐、腹瀉等等;也有一些人感染后雖然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但并沒有任何發病的癥狀,他們是無癥狀感染者。

      感染過新冠的人也可能核酸檢測再次陽性,盡管他們只是人群中的極少數。在他們身上,我們不能分離出活病毒。科學家們還不清楚復陽的原因。最近一個研究認為,病毒的RNA有可能被逆轉錄到了被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中,但也有人認為證據不足,仍然需要繼續探索。[1]

      新冠病毒不僅可以感染人,還可以感染動物,包括貓、狗和水貂。美國動物園的老虎和南非動物園的美洲獅也中過招。來自荷蘭和丹麥的報告表明,新冠病毒還可能從水貂傳播給人類。

      在尋找治療新冠患者有效藥物的路上,我們滿懷希望,卻又忐忑不安。好消息是,大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都是輕癥,甚至沒有癥狀,但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脆弱群體有更大的可能在感染后發展為重癥

      目前,只有地塞米松被證明有助于救治重癥患者,而大多數被報以期望的藥物,比如羥氯喹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最后都被證明無效。從新冠康復患者血漿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對危重癥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這種方法因原料的稀缺性無法大規模推廣。

      戲劇化的是,被稱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韋,世界衛生組織的團結試驗顯示沒有證據表明瑞德西韋對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用 [2],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則批準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承認其有效性[3]。

      疫情肆虐,全球經濟活動和交流重啟,所有人感染新冠后實現群體免疫的想法太天真,犧牲脆弱群體不是文明。進展迅速的疫苗研發給人們帶來些許希望。

      世界各地的疫苗研發團隊采取的路線雖各不相同,但其中的佼佼者都將疫苗的研發周期從原來的兩到三年甚至更久縮短到了一年以內。跨國藥企輝瑞(Pfizer)和德國公司BioNTech合作研發的mRNA疫苗三期試驗結果顯示達95%的有效率,已在美國、英國等六個國家批準使用;美國公司Moderna的mRNA疫苗三期試驗有效性達到94.5%;中國國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滅活疫苗三期有效性86%,已在阿聯酋注冊;英國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和牛津大學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雖然因為一個實驗設計中的意外“誤打誤撞”獲得了最高90%的有效率,也將迎來英國監管機構的評估。[4]

      上個周六,國務院發布會介紹了新冠疫苗的接種“兩步走”策略,第一步針對感染風險較高的重點人群,第二步符合條件的群眾可以“應接盡接”。對于普通人而言,明年打上新冠疫苗似乎是一件可以期待的事。不過,疫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是否能達到一年或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囿于觀察時間限制,我們還無從得知。冬天還未過去,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防護依然是正經事。

    國內五項重大科學進展

      01 中國天眼多次探測到“快速射電暴”

    image.png

    FAST望遠鏡探測到快速射電暴;攝影:黃琳、楊清亮,王鉑鈞、張春風、姜金辰;后期:崔起生;圖源:北京大學新聞網https://news.pku.edu.cn/jxky/4b63d7ddc32c493b861d4de24821c325.htm

      “快速射電暴” 是2007年發現的一種來自銀河系外的射電天文現象。它是一種爆發持續時間僅為幾個毫秒的無線電脈沖,卻可在這極短的時間內顯示出極高的亮度。射電天文學家們至今仍未理解引起這一現象的高能天體物理過程。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今年首次探測到快速射電暴多次重復爆發,其探測成果讓科學家們離真相近了一步。

      10月29日和11月5日(北京時間10月28日和11月4日),《自然》雜志發表了兩篇基于FAST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它們由來自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完成,描述了快速射電暴的新特征。[5]

      國際上關于射電暴的主流理論有二,一方認為它是宇宙災變事件造成的爆發,另一方則認為它是粒子在強磁場中穿行產生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韓金林表示,通過對11次射電爆發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FAST用直接的觀測結果否定了宇宙災變的理論。[6]

      天文學高度依賴觀測,而FAST就是一只最好的“天眼”。自今年1月11日開放運行以來,它已發現了240多顆脈沖星,基于FAST數據發表的論文達40余篇。自11月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Arecibo Observatory)的30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平臺在退役前坍塌,FAST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巨型射電望遠鏡。

      02 北斗導航系統建成

    image.png

      6月26日,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隨著它的順利入軌,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目前,導航市場主要被美國GPS系統壟斷。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國產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介紹,此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點工作今后將從工程建設轉移至維護穩定運行、提高服務水平。[7]

      03 “嫦娥” 月球挖土歸來

    image.png

    圖源: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

      中國探月計劃的“繞落回”三部曲迎來終章。11月24日凌晨4點半,“嫦娥五號“探測器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火箭發射基地升空。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1.731千克的月球樣品 [8],按預定計劃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9]

      通過月壤,科學家們可以研究月亮巖石圈的組成和分布和地月演化的歷史信息。在此之前,中國曾從美國處獲贈過1克月壤,其中0.5克用于研究。[10] 12月17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政府愿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有關探測數據,以進行科學分析。

      04 “天問一號” 奔向火星

    image.png

      天問一號發射 圖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至今,它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里,飛離地球1億多公里。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12月17日表示,按預定計劃,“天問一號”將于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11] 這是繼2011年因發射失敗而墜毀的“螢火一號”之后,中國火星探測計劃再度啟程。

      “天問一號”背負五大科學目標,將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征、表面土壤特征與水冰分布、表面物質組成、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征、物理場與內部結構。[12]

      05 中國量子計算實現優越性

    image.png

    九章量子原型機

      2020年的最后一個月,中國量子計算團隊傳出捷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團隊研發的光子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這意味著其求解某一特定問題的速度達到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一百萬億倍,遠超經典計算機。[13] 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該工作在《科學》雜志在線發表。此前的2019年10月,谷歌曾在全球第一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在全球范圍內,量子計算機目前還未實現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一些專家也認為從實驗到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目前經典算法也仍有突破優越性的可能。陸朝陽對量子計算在未來的迅速發展抱有信心,他認為,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斷迭代的經典算法和不斷提升的量子計算硬件的競爭,而量子計算終將產生經典計算機無法企及的算力。


    ,

    學界十大熱議事件

      01 P3實驗室怎么建,才能最大發揮其作用?

      生物安全三級和四級(P3、P4)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可保護實驗人員免受感染、防止病原體泄露。在新冠病毒這樣的新興烈性傳染病毒肆虐時,病毒機理研究、疫苗研發等工作都離不開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支持。

      5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提出實現每省至少有一個達到P3水平的實驗室,補足新冠疫情暴露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政策一出,各省紛紛提出建設方案。

      一些專家表示,中國現有的68個P3實驗室和2個P4實驗室因能力和人才儲備限制并未完全發揮作用,建設重點不應在于實驗室的數量多少,而應在于怎樣將高校、醫院和藥企的高層次人才和需求與P3實驗室的建設相匹配,建立有統一管理、穩定經費、熟練實驗室人才、持續監管的實驗室平臺。[14]

      02 “世界一流大學” 建設莫成數字游戲

      今年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 “雙一流”)建設成果檢驗之年。三年前,“雙一流”提出總體目標,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9月,國內26所大學公布專家評議結果,多所學校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或“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對此,許多普通網友認為都是自評自夸。有評論表示,定量化“一流大學”標準,在低水平的發展時期可提供方向,但當建設達到一定水平,數字上的攀比只會成為大學間互相攀比或自娛自樂的游戲。真正以一流為目標的大學,應當放眼世界,以普世價值為準繩,以追尋真理為本職,孕育視野廣闊、所思長遠的世界型人才。[15]

      03 美國實體名單陰影下,中國理工科學生“躺槍”

      5月底,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6月10日,美國軟件公司 Mathworks 回復哈工大學生稱,迫于美國政府政策,Mathworks 將禁止向兩所大學提供技術以及客戶支持服務。自6月6日起,兩校師生無法使用 Mathworks 公司的軟件MATLAB,且未來兩校將不能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出現任何使用 MATLAB 得到的圖表與數據。盡管有許多類似MATLAB的開源軟件,但其在工業仿真和建模方面的功能很難替代。[16](

      04 公衛人才流失嚴重如何化解?

      自2003年非典以來,中國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體系逐步建立,中國高校的公衛學院(包括公共衛生系、預防醫學系)數量接近100家。[17] 但高水平的學院并不多,且因待遇等種種問題,真正進入公衛領域的人才數量緊缺。

      此次新冠疫情暴露了這一問題,引起各高校重視。今年,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組建或籌備公共衛生學院或功能相近的研究中心。[18]

      專家建議,公共衛生學院的建設要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與疾控中心等機構的合作交流。同時,培養臨床醫生也應注重公共衛生意識的教育。

      05 抗阿爾茲海默癥藥物療效引爭議

      甘露特鈉膠囊(GV-971),也稱“九期一”,是一種由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和綠谷藥廠合作推出的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用于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癥,目前已在國內市場大量銷售。然而學界關于這種藥物的有效性爭議仍在繼續。

      7月6日,《細胞研究》雜志刊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質疑耿美玉等2019年在該雜志發表論文的文章,稱該論文 “有12篇涉及 GV-971 的文章,一篇都不引用,實屬學界奇觀”。耿美玉等人在《細胞研究》上回應,稱之所以沒有引用此前她們涉及 GV-971的文章,主要是“沒有足夠相關性”。香港大學教授、統計學專家尹國圣投書《知識分子》,認為其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不代表臨床顯著性,并質疑為何藥物在臨床試驗二期失敗的情況下仍啟動了三期試驗。[19]

      九期一的三期臨床試驗歷時9個月,于2018年7月完成,曾有質疑認為其時間過短。三期臨床試驗主要牽頭人、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在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時曾回應,部分入組患者若長期服用安慰劑有悖倫理,這個時間已是倫理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了解藥物效用的方案。[20]

      06 兩大頂刊撤稿中國學者論文

      2020年,自然科學的兩大頂刊《科學》和《自然》分別撤稿中國學者論文,警示學術界在發布重大成果時需慎之又慎。

      7月22日,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自然》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該論文自3月12日發表后,遭國內和國際同行質疑,多人指出論文中提到的“史上最小恐龍”實為蜥蜴。兩個月后,論文撤稿。這也是中國學者的論文首次在《自然》上遭撤稿。[21]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文章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科學》撤稿,這也是首次有中國學者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被撤。[22] 9月4日《科學》雜志刊登的 “編輯關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表示,有兩位獨立信源向他們提出論文中的兩幅圖與同一作者之前論文中的圖高度雷同。[23]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則表示這一錯誤是實驗室搬遷和人員交接過程中的溝通不暢引起的。[24]

    image.png

      另外,中國學者因學術不端導致論文批量撤稿的現象仍在發生。5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稿31篇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牽涉數十家高校及公司,主要原因是嚴重抄襲及“涉嫌偽造評審專家”。同樣,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旗下期刊《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當月也撤回了13篇中國學者的文章,主要原因是涉嫌偽造同行評審專家。[25]

      07 中科院神經所學者被指涉嫌剽竊

      7月2日,網傳加州大學教授付向東實名舉報 “學術新星”、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員楊輝,稱自己所做研究遭其竊取。[26] 付向東在舉報信中表示,其在2018年曾受邀到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做學術報告,介紹其最新的關于神經元再生的研究,楊輝在了解其研究思路和實驗結構后,用另外的實驗技術重復了其工作,得到了相似的實驗結果,但并未告知付向東,并搶先在《細胞》雜志發表論文。楊輝在7月3日和7月9日先后發表聲明,先是稱付向東在神經所講的內容不僅與楊的文章不同,且與付2020年發表的《自然》論文不同,但此后他承認借鑒付向東的工作且發表前未與付向東溝通重復實驗的進展,并與《細胞》溝通補遺,致謝付向東的貢獻并致歉。[27]

      8月,付向東在專訪中表示,楊輝在與他的私下溝通中表達了歉意。他說,之所以寫實名舉報信,是希望科學界能重視科研倫理,糾正國內的科研風氣,建立一個更健全、完善、誠信的科研環境。[28]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在7月3日表示迅速成立由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和中科院外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本中心將向社會反饋調查結果。” 截至目前,該中心尚未公布調查結果。[29]

      08 多個青少年科技成果遭質疑,孩子家長均有科研背景

      7月,連續有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獲獎項目遭質疑,他們的共同點是被質疑學生的家長都是科研背景出身。

      其中,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 “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項目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被質疑為碩士生以上的項目,小學生根本無法獨立完成。據媒體報道,該小學生父母為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15日,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決定撤銷該項目所獲的“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也決定撤銷其全國大賽三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該小學生父親陳勇彬也就相關情況作出說明,承認其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為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鄭重道歉,并申請上交所獲獎項,尊重和服從處理意見。[30,31]

      另外,兩名武漢小學生的“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獲2018年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也引起公眾廣泛討論與質疑。多位專家表示,由小學生完成這項需要解剖動物的研究,無論從專業操作角度還是安全考慮都疑點重重。報道顯示,該實驗的指導老師是學生父親的下級,而兩位同學的父親正是在過去兩年中深陷學術造假風波的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32]

      9月,李紅良被免去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以及武漢大學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的職務,并辭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職位。[33]

    image.png

    李紅良涉嫌學術不端的相關報道

      09 天津大學一教授因學術不端被撤職

      11月19日,一封123頁的實名舉報信在社交網絡流傳。天津大學前研究生呂翔在信中列舉了該校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偽造實驗數據、在學生的論文上署其女兒名字、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當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發布《情況說明》,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且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

      就在今年7月,科學技術部發布了《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列舉的12條科學技術人員的違規行為中就包括抄襲、剽竊、侵占、篡改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編造科學技術成果,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這項 “最嚴規定” 還列舉了十種懲治辦法。法規雖嚴,如何制度化預防學術不端,仍值得探究。[34]

      10 王攀再獲招生資格?武漢理工大學:不予通過

    image.png

    圖源:武漢理工大學官微

      去年年底,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計劃經過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備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和有效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35] 實踐中,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和令人信服的追責標準,仍是挑戰。

      2018年3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跳樓自殺。陶崇園就讀于自動化學院,導師是該院教授王攀。兩天后,陶崇園姐姐發布長微博,公布部分聊天記錄作為證據,稱弟弟長期遭受導師壓迫,不僅要幫導師處理各種生活事務,還遭導師精神打擊和控制,被要求叫 “爸爸”,在學業上也遭阻撓。當年4月8日,武漢理工大學官發布 “陶崇園墜亡事件” 情況通報,稱王攀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方式方法欠妥”,停止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陶崇園家人于當年4月起訴王攀,要求公開道歉和賠償,并向教育部提交了要求撤銷王攀的教師資格的行政處罰申請書。此案最終以庭前會議和解、王攀道歉和賠償結束。

      然而,2020年11月20日,武漢理工大學公示2020年通過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審核的教師名單,王攀的名字赫然在列。這一公示引起社會和學校輿論強烈反對。武漢理工大學學生們自25日起發起聯署活動,抵制王攀恢復研究生招生資格,并向學校相關部門遞交聯名信。[36]

      11月27日,武漢理工大學發布公告,決定王攀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不予通過。[37]

    2021,GO!

      今年是中國的 “火星探索元年”。2021年2月,“天問一號” 即將到達火星,5月,它會降落在火星地表。我們期待著它帶來關于火星的新認識。

      2021年,我們也許會在人工智能領域看到更多驚艷的發現和交叉學科的應用。2020年,AlphaFold2精確預測蛋白質結構的能力讓結構生物學家們驚嘆,而AlphaFold3和AlphaFold4已經在路上。通用自然語言處理模型GPT-3用巨大的1750億參數訓練出近乎全能的語言能力,可以寫小說、寫議論文、寫程序,還能與你對答如流。盡管它還有一些常識上的 “致命” 缺陷,也還只能輸出英文,人們已經在展望在各種場景應用它的可能性。中文世界會有自己的GPT-3嗎?GPT-4又將有什么樣的突破?這些都值得我們期待。

      2020年,許多人被迫遠程辦公,各種遠程辦公軟件也應運而生。這將對我們的社會形態帶來哪些影響?對普通人而言,一個新的考驗是如何識別一些以抗疫之名的科技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和對安全的威脅。有關人工智能及其他技術的全球倫理共識仍在討論之中,我們期待在2021年看到更多政府部門、機構和個人,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在其中貢獻力量。

      疫情仍是進行時,不確定性并未減弱,未來的我們如何應對一個高風險的世界?科學和技術為我們提供工具,而國與國、人與人之間如何在協作中共生,最大化人類的福祉,將持續考驗著地球上這一獨一無二的智慧群體。

      參考資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VoeE6N59SREl6sjIhCBH6A

      [2]https://www.who.int/news-room/feature-stories/detail/who-recommends-against-the-use-of-remdesivir-in-covid-19-patients

      [3]https://www.fda.gov/drugs/news-events-human-drugs/remdesivir-veklury-approval-treatment-covid-19-evidence-safety-and-efficacy

      [4]https://mp.weixin.qq.com/s/dZHoHa45sUsdsm9OPnLsBg

      [5]https://news.pku.edu.cn/jxky/4b63d7ddc32c493b861d4de24821c325.htm

      [6]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1/448153.shtm

      [7]http://www.spacechina.com/n25/n2014789/n2014804/c2944117/content.html

      [8] http://www.uzaobao.com/shiju/20201219/82709.html

      [9]https://mp.weixin.qq.com/s/RfcxEo4ox86W1u-MoGXFzQ

      [10]http://www.zhishifenzi.com/news/multiple/10573.html

      [11]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0/12-17/9364701.shtml

      [12]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7/24/c_1126278490.htm

      [13]https://mp.weixin.qq.com/s/RJhYEnfVfiN465ekqpCh_g

      [14]https://mp.weixin.qq.com/s/EMebYDr5t0VQn2FsocVHrw

      [15]https://mp.weixin.qq.com/s/jW8VJEhwKaWgDiUHjZp4nw

      [16]https://mp.weixin.qq.com/s/L4en7K4tChgDvdc_xmvN2w

      [17] http://www.fimmu.com/info/1139/10166.htm

      [18] http://sh.xinhuanet.com/2020-04/06/c_138950804.htm

      [19]https://mp.weixin.qq.com/s/3UvTqF-zX9b9WQmpMG7-GQ

      [20]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15/c_1125234044.htm

      [2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3187.shtm

      [22]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6649.shtm

      [23]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1171.1

      [24]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2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39708.shtm

      [26]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2655447699&idx=1&sn=eb87bf3dad249595e1683e551c549403&chksm=f3a6e8fec4d161e858d67b7fb9f0af48ada1a6b7deed658db6464472571ae64a3204612b9ca9&scene=21#wechat_redirect

      [27]https://mp.weixin.qq.com/s/kt_JVM_BOMUliXCd95kyZw

      [28]https://mp.weixin.qq.com/s/4iX45neWyNTlste_sT7vcA

      [29] http://www.cebsit.cas.cn/sytzgg/202007/t20200703_5615873.html

      [30]http://www.bjnews.com.cn/news/2020/07/13/748166.html

      [31]http://www.kiz.cas.cn/qt/tzgg/sygg/202007/t20200713_5624170.html

      [32]https://mp.weixin.qq.com/s/k4tfdnn0mbFILL_WQnEF0A

      [33]http://zhishifenzi.com/news/depthview/10023?category=depth

      [3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09/content_5533566.htm

      [3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3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157223

      [37] https://mp.weixin.qq.com/s/nVE9Ntc-EgRkka812g-wBw


    相關文章

    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發布

    27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發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

    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逆境中長出的“中國牌”晶體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中國牌”晶體,何以“斷層”領先數十年?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昊昊“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還無法縮小與中國的差距。”2009年2月《自然》雜志一篇題為《中國“藏匿”的晶體珍寶》的調研文章引發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中認為中國禁運氟......

    從儀器公司巨頭CEO視角看,中國市場影響力

    “看到了改善的跡象,盡管這些改善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同比略有增長,團隊執行很棒,可市場仍然安靜”“繼續下跌,但邊際改善,下半年可能會更好。”……伴隨外資儀器儀表巨頭們最新季度財報的陸續披......

    中國代表隊獲第56屆國際化學奧賽4枚金牌

    第56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2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閉幕,中國代表隊4名參賽高中生選手全部斬獲金牌。本屆競賽自21日開始,共有來自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的327名選手參加,產生36枚金牌、67枚銀牌......

    “五愛”院士的家國情懷——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莊育智

    田晶娟繪人物簡介: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家、物理冶金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難熔金屬研究室主任、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先后多次......

    慶祝第十四個“世界海員日”主題活動成功舉辦

    6月25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大連海事大學在遼寧大連聯合舉辦主題活動慶祝第十四個“世界海員日”。“世界海員日”由國際海事組織于2010年正式設立,旨在提高公眾對船員工作的認知和認可,同時呼吁各國政府、......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人口與健康學院

    6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健康中國建設與人口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暨人口與健康學院成立大會。民政部副部長張春生,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學軍,民革中央副主席劉家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云彥,中國社會科......

    中國礦業大學領導班子調整

    近日,中國礦業大學召開會議,宣布教育部黨組、教育部關于學校行政領導班子部分副職的任免決定。會上,校黨委書記劉波宣讀了《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黃軍利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教育部關于黃軍利等職務任免的通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