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預計實驗動物數估算所需各種藥品的總需要量,分別稱取總需要量的溴甲基東莨菪堿、氯化鋰和匹羅卡品,用0.9%生理鹽水(需過濾)將實驗藥品溶解為工作濃度。
2建模前1d,氯化鋰3mmol/kg腹腔注射。
3.氯化鋰注射后18-20h,皮下注射溴甲基東莨菪堿1mg/kg,并記錄給藥時間。
4.30min后給予首劑匹羅卡品30mg/kg腹腔注射,觀察大鼠癲癇樣發作程度。此后每隔30min給予10mg/kg追加劑量腹腔注射,直至出現Ⅳ級以上無明顯間歇的SE樣發作(見結果判讀)。極量為60mg/kg。
5.SE后1h,注射苯巴比妥鈉40mg/kg終止發作。
6.注射苯巴比妥鈉30min后給予皮下注射生理鹽水10ml,用以補充建模過程中所致的體液損失。
7.結果判讀:
(1)模型分級標準:大鼠癲病發作癥狀采用Racine分級標準:
①0級無任何反應;②Ⅰ級面部陣攣,包括眨眼、動須、節奏性咀嚼等;③Ⅱ級:Ⅰ級加節律性點頭;④Ⅲ級:Ⅱ級加前肢肌陣攣,但無后肢直立位;⑤Ⅳ級:Ⅲ級加后肢直立位;⑥Ⅴ級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并失去體位控制。實驗動物出現連續1h的Ⅳ級及以上程度發作,可判定為建模成功。:
(2)癲病模型分期:本癲癇模型在時間上主要分為三個時期:
①急性期Pilocar-pine注射后幾分鐘至1h內發生并持續約24h的SE狀態,此狀態以強直-陣攣全身性發作為特征;
②潛伏期在SE之后,發作得到緩和,幾乎沒有癲病發作,又稱為沉默期,可持續1周至數周;
③慢性癲癇期 在潛伏期之后,以反復性自發癲癇發作(SRSs)為特征,平均每周發作2-3次。腦電圖表現:①急性期可見海馬區出現顯著的0節律和皮層的低壓快速電活動,并在海馬發展成為帶有棘波的高壓快速電活動;②在潛伏期顯示出正常的EEG活動;③慢性期,初始的SRSs常以無皮層記錄改變的陣發性海馬發放為特征,其后逐步演變為分級的皮層、海馬同步化發放。 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