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我們時刻需要關注這個“鄰居”的脾氣是好是壞,是否會出現耀斑爆發等現象,對日地空間以及地球上的儀器造成干擾。耀斑是恒星的一種劇烈爆發現象,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劇烈的恒星的耀斑在幾年內就可能會破壞其宜居帶內類地行星的臭氧層,從而影響行星上生命的誕生。這時的耀斑是個“壞孩子”。
但一項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卻表明,盡管恒星的耀斑猛烈且不可預測,但其可能并不會阻礙生命的誕生。而且,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上,恒星耀斑會讓行星的大氣成分達到一個新的化學平衡。這時,耀斑卻可以激發宜居帶類地行星上的 “生命標志”,引導我們去發現外星生命。
太陽耀斑與其他恒星耀斑是否有所不同?恒星耀斑是如何幫助行星大氣達到新的化學平衡?它是否真的能夠幫助人們尋找地外生命?
不同類型的恒星耀斑威脅程度不同
1859年9月1日,英國天文學家卡林頓在對太陽黑子進行常規觀測時,發現在太陽黑子群中出現兩個異常明亮的區域,其亮度居然超過了太陽光球背景的亮度,這個現象持續了5分鐘之久,同時還伴有強烈的地磁擾動,電報通訊一度中斷,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太陽耀斑,而且是耀斑中罕見的活動最劇烈的白耀斑。
通常認為,太陽等恒星大氣中充滿著磁場,磁場結構越復雜,越容易儲存更多的磁能。當儲存在磁場中的磁能過多時,會通過太陽爆發活動釋放能量,太陽耀斑即是太陽爆發活動的形式之一。
恒星耀斑會破壞其周圍行星的臭氧層。一旦行星失去了臭氧層的保護,恒星發出的紫外線可以穿透大氣層,威脅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物。那么,為什么太陽身邊的地球,卻逃過了耀斑的“打擊”,演化出了生命呢?“這是因為像太陽這類的G型恒星,即便存在頻繁的耀斑現象,對于周圍的行星大氣影響還是相對較小。”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副教授張曾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溫度稍冷的K型恒星和更冷的M型恒星所產生的耀斑,對它們周圍宜居帶內的行星的大氣影響則很大。
太陽,沒有年輕恒星那么活躍,耀斑現象并不頻繁。同時,地球自身也有磁場,能夠偏轉具有破壞性的太陽風。但與太陽這類G型恒星不同的是,K型和M型恒星有著更頻繁的耀斑活動,且由于這些恒星比太陽更小,其宜居帶也會更窄,所以,在K型和M型恒星周圍,生命存在的條件要更加苛刻些。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正是利用大氣模型與實際觀測數據相結合,詳細研究了G型、K型和M型恒星活動隨時間變化對其周圍巖質行星的影響。最終發現,K型和M型恒星頻繁的耀斑活動并沒有完全“扼殺”其周圍行星的大氣,而是讓其達到一個新的化學平衡狀態,從而大大偏離了它們在受到耀斑影響前的狀態。
這就給生命的誕生留下了“余地”。
新的化學平衡“暗示”生物活動
那么,研究人員所說的“新的化學平衡狀態”指的是什么?張曾華解釋說,K型恒星和M型恒星頻繁的耀斑活動會產生紫外線和高速電子。假設它們周圍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大氣內有大量生物活動產生的甲烷等分子,這些分子在經過紫外輻射的光致激發、光解作用后,會產生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氣體。同時,來自恒星高速電子的沖擊也會增加各種分子的混合程度。
如K型恒星周圍行星大氣內,新產生的分子會因為行星的慢速旋轉,轉移到行星的晝夜面,并得以保存。在頻繁的耀斑作用下,K型和M型恒星宜居帶內的行星大氣的分子成分和分布情況,可以長時間保持一個新的穩定狀態。
正是這種新的化學平衡狀態,成為了我們尋找宜居行星的新線索。張曾華表示,一顆行星中如果有大規模的生物活動,會產生一些甲烷等生物特征分子,甲烷則會在耀斑的作用下衍生出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氣體等生物指示分子。如果一顆系外行星大氣中,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氣體豐度較高,說明這顆行星上的可能有生物活動。因為在缺氧的環境下,非生物的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氣體豐度都會很低。
與恒星頻繁耀斑活動之前的狀態相比,在這種新的平衡下,行星大氣中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氣體分子更加顯著,也更易于觀測,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需要比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還要更強大的望遠鏡,才能看清遙遠的生物特征信號。
如何理解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起源的?科學界中一直流傳著種種關于生命起源的假說,但其中都離不開細胞的作用。只有讀懂細胞才能理解生命的本質。《細胞史記》從信息的累積與能量的推動講起,以細胞的邏輯為敘事線索......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關于生命起源的一個主要未解之謎是,地球“原始湯”中漂浮的RNA液滴究竟如何演變成了被膜包裹的生命體——細胞。美國芝加哥大學和休斯敦大學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在發表于《科學進展》雜志的論文中提出了新見解。論文......
戴上眼鏡,即便隔著水泥墻,你也能感知墻背后的人體呼吸和……這不是科幻,而是我國雷達探測生命技術的最新應用場景。7月23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空軍軍醫大學軍事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王健琪介紹:“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6月18日消息:6月13日,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召開2024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會議;6月14日,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召開2024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受精卵在最初階段所分裂出的兩個細胞對發育的作用并不相同,它們分別形成了胎兒以及為胎兒提供營養的組織。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提高體外受精(IVF)的成功率。生命是不對稱的。雖然人類的五官和四肢看起來大致對......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今日發布太陽耀斑信息提示:北京時間2024年5月3日10時22分,太陽爆發了一個強耀斑(X1.6級)。該事件發生時我國處于白天,耀斑對我國上空電離層產生了影響。國家空間天氣監測......
戴上3D眼鏡,患者腸道內一枚僅3毫米的息肉,在顯示器下被清晰立體化呈現。在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內鏡室,每天都會有很多患者在3D內鏡成像系統的幫助下,被醫生揪出極易癌變的“隱形殺手”。北京友誼醫院消......
近期,“夸父一號”衛星(ASO-S)科學團隊利用“夸父一號”衛星上的白光太陽望遠鏡(WST)觀測數據,揭示了太陽白光耀斑并不罕見,并捕捉到耀斑環上的連續譜輻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olarPhysic......
2月2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和醫學、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學能源等科學領域。分別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揭示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