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大學老師,你覺得科研工作的瓶頸是什么?”在手百問答上,有這樣一個最新提問。
視覺中國
“發現自己在重復做一些無意義的實驗,得到的一些數據雖然也有一定新意,但是并沒有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什么突破。”“對于自己正在做的課題缺乏興趣,找不到吸引你的動力,所以不太想去攻克。”記者發現有老師這樣回答。
“高校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之一。與世界一流高校相比,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創新人才支撐不足,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對基礎研究在技術研發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科固化且劃分過細,學科布局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不夠……這些都是制約高校提升服務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的瓶頸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表示。
為此,必須對癥下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下好“先手棋”,持續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力度,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不到10%的研發人員 承擔60%以上的基礎研究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無論是國家強盛的歷史邏輯,經濟發展的現實邏輯,還是科技發展的嚴謹邏輯,都可以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和人才是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建軍在接受科者采訪時表示。
據教育部科技司公布的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以不到全國10%的研發人員、不到全國8%的研發經費,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承擔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務,包括863、科技支撐、重點研發等研究項目;建設了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高層次人才占到了全國的60%以上;發表科技論文數量和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分別占到了全國的80%以上。
2012—2017年,高校占據了國家科技三大獎的半壁江山(總占比55.08%),其中自然科學獎以及技術發明獎主要來自高校,這充分體現高校在基礎科學研究以及技術創新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應當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厚實等獨特優勢,努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重要責任。”杜玉波說。
科研力量自成體系 協同創新水平有待提升
“然而從現實角度看,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現狀與科技創新發展的需求之間依然存在不對稱性。比如科技人才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以人為本’的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亟待完善;科技人才投入整體不足,且在行業、領域、區域間的配置不均衡;科技人才流動渠道不夠暢通,在產學研之間的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等等。”趙建軍說。
“與世界一流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科研力量自成體系、各自為戰,高校之間、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協同聯動;科研評價體系不合理、過度依賴或不當使用學術評價成果、大同行評議不夠客觀公正等問題仍存在。”杜玉波說。
這種“游擊性”科研難出大成果。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金振奎認為,高校科研還存在3個問題:散、短、繁。
“‘散’指科研人員各自為戰,一個人一個山頭。目前雖然也有很多創新團隊,但實際上有些團隊是臨時組合的。這就導致力量分散,形不成規模效應,一個難題往往需要多人協作、多學科協同才能攻克。科研攻關如同戰爭。單干則力量單薄,難以取得大突破。”金振奎說,“短”指科研課題大都是短平快,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科研人員只能跟著課題轉,而不是課題跟著科研人員的興趣走。這樣,就很難沿一個方向持續研究下去。
“‘繁’指科研人員同時承擔多項課題,用心不專。課題多,精力必然分散,每個方向考慮問題都不能深入。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才能進入深度思考,才能琢磨出新東西來。四面出擊,如同蜻蜓點水。”金振奎說。
調整評價“指揮棒” 讓各類人才各盡其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如何加強高校科技創新?
杜玉波說,要把握基礎研究這個“總機關”,建議尊重基礎研究的規律和特點,鼓勵自由探索和加強自主科研布局,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領域的前瞻布局。同時,要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建議適應大科學、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要求,系統調整高校學科布局,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
“要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建議進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礙,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探索高校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開展跨學校、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創新,優化研究資源配置,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需求。特別要找準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著力點,完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及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方共同參與攻關的積極性。”杜玉波說。
杜玉波強調,還要改進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評價導向至關重要,當前評價機制存在著一些不良傾向。克服這些不良傾向,需要加快推進分類評價。基礎研究領域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引入國際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重在市場評價,由用戶、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探索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避免唯論文、唯ZL、唯項目等片面量化評價,鼓勵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樹立把研究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真正擔當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時代重任。
6月6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在《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未來三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深入落實《行動計劃》,從進......
2024年6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4》(以下簡稱報告)。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
位于上海普陀的武寧路是上海連接長三角的要沖,這條路直通G2、G42國家高速公路上海段的出入口。更為令人矚目的是,這條路串聯集聚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近千家科技創新主體。科創要素如何搭乘交通要道運......
近年來,黃岡市科技局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分區分類探索黃岡區域創新發展路徑,著力推進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著力優化全域創新布局,為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一是推進科技同興。深入推進武漢都市圈科技......
2023年12月26日,“蒙科聚”成果轉化領軍機構——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在呼和浩特集中舉行工業軟件研發中心、數智化轉型賦能中心、綠氫技術裝備與應用研究中心揭牌儀式。這三家創新平臺落地,將有力鏈接更多......
日前,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4)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會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指數》從三個空間層面分別構建了京津冀協......
市科技局關于2023年京津冀協同創新項目、院市合作項目擬立項的公示各有關單位:經過專家評審等程序,市科技局局長辦公會審議了2023年京津冀協同創新項目、院市合作項目,現將擬立項情況予以公示。任何單位和......
12月28日,2022(第六屆)京津冀開發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在線上舉行。京津冀開發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創辦于2016年,論壇重點圍繞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深入探討三地如何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資源互補、產業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科技部印發了《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該方案堅持需求導向,聚焦關鍵;科學定位,分類指導;優化整合,開放共享;深化改革,協同創新為基本原則,從綜合類和領域......
日前,溫州高新區物聯網應用產業協同創新服務綜合體揭牌成立。今后,溫州物聯網產業將通過該綜合體與前端研發資源和人才進行鏈接,助力兩地協作撬動區域經濟新動能。溫州高新區物聯網應用產業協同創新服務綜合體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