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自然》在線發表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領銜的抗疫科技攻關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為《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并作為亮點論文進行推薦。武漢大學為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環境氣溶膠病毒載量及動力學特征,同時也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參考依據。
飛沫和接觸傳播被證實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而目前對其氣溶膠傳播途徑還所知甚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線醫護人員進行吸痰、插管等臨床救治操作時常暴露于患者產生的大量氣溶膠中。而公眾因普遍缺乏對氣溶膠科學知識的了解,不少人將它視作“防不勝防的空氣傳播”,感到焦慮和茫然。
在武漢地區疫情的高峰時期,由藍柯帶領團隊骨干深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癥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艙醫院病區及廁所、居民小區和超市等具有代表性的醫院及公共環境等采樣點,進行氣溶膠樣品的采集,并利用團隊前期研發的新冠病毒數字PCR檢測等技術,定量分析了各采樣點樣品的新冠病毒氣溶膠載量及其空氣動力學特征。
研究結果表明,在當時嚴格防控的條件下,兩所醫院和公共環境總體是安全的。但在患者使用的廁所中氣溶膠病毒載量較高,提示患者大小便沖水過程可能是病毒氣溶膠的一個重要來源;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醫院樓棟通道等可檢出一定的氣溶膠病毒載量,說明人員聚集時病毒攜帶者與周圍人群存在潛在的氣溶膠傳播風險。
此外,團隊通過分析病房落塵樣品和醫護人員脫防護服區域的病毒氣溶膠載量和粒徑分布,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氣溶膠的空氣動力學特征,提出了病毒氣溶膠“沉降(衣物/地面)—人員攜帶—空中揚起”的傳播模型。
衡量一種病毒是否嚴重,傳播率與致病率是同樣重要的指標。相比原始毒株、德爾塔變異株等毒株,奧密克戎BF.7變異株致病力有所下降,但傳播力呈指數級增強,“一傳數十”案例普遍存在。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快速傳播......
自從2021年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奧密克戎為需要關注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以來,一年時間里,關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重癥和死亡的致病力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近日,一項來自國內科研團隊的驗證性研究數據顯示......
1.大部分人目前已接種疫苗加強針,即便感染新冠病毒,也以無癥狀和輕癥為主,用藥主要是為了緩解癥狀。新冠治療用藥,可以簡單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處方藥主要有輝瑞的Paxlovid、默沙東的Molnupi......
北京11月10日。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道,通過分析研究病毒、人類和動物細胞RNA獲得的13個數據集,巴西圣保羅聯邦大學(UNIFESP)的科學家首次證明,新冠病毒會改變宿主細胞RNA的功能。相關論文......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道,通過分析研究病毒、人類和動物細胞RNA獲得的13個數據集,巴西圣保羅聯邦大學(UNIFESP)的科學家首次證明,新冠病毒會改變宿主細胞RNA的功能。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細......
在全球尺度上,大氣氣溶膠成核對云凝結核的貢獻將近一半,因此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在特定條件下,成核后的氣溶膠粒子會生長至霾。盡管大氣氣溶膠成核對氣候變化,空氣質量以及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
當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運行,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3日舉行的關于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有關情況的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指......
10月8日,北京市召開第40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基因測序分析,25例病例共存在10條傳播鏈,各傳播鏈間無流行病學......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生物光子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殷實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杜林團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葛茂發團隊合作,在大氣氣溶膠表面生成有機硫酸鹽非均相化學反應機制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在......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曹軍驥研究員近日在希臘雅典市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氣溶膠會議(IAC2022)上當選國際氣溶膠學會副主席,這是我國大陸學者首次出任該職位。國際氣溶膠學會(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