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
DNA的半保留復制是生物進化和傳代的重要途徑。雙鏈DNA在多種酶的作用下可以變性解旋成單鏈,在DNA聚合酶的參與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復制成同樣的兩分子拷貝。
在實驗中發現,DNA在高溫時也可以發生變性解鏈,當溫度降低后又可以復性成為雙鏈。因此,通過溫度變化控制DNA的變性和復性,加入設計引物,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體外復制。
但是,DNA聚合酶在高溫時會失活,因此,每次循環都得加入新的DNA聚合酶,不僅操作煩瑣,而且價格昂貴,制約了PCR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耐熱DNA聚合酶-Taq酶的發現對于PCR的應用有里程碑的意義,該酶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溫而不失活,不需要每個循環加酶,使PCR技術變得非常簡捷、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PCR技術得以大量應用,并逐步應用于臨床。
PCR技術的基本原理類似于DNA的天然復制過程,其特異性依賴于與靶序列兩端互補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變性-退火-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構成:
1、 模板DNA的變性:模板DNA經加熱至93℃左右一定時間后,使模板DNA雙鏈或經PCR擴增形成的雙鏈DNA解離,使之成為單鏈,以便它與引物結合,為下輪反應作準備;
2、 模板DNA與引物的退火(復性):模板DNA經加熱變性成單鏈后,溫度降至55℃左右,引物與模板DNA單鏈的互補序列配對結合;
3、 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結合物在72℃、DNA聚合酶(如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為反應原料,靶序列為模板,按堿基互補配對與半保留復制原理,合成一條新的與模板DNA鏈互補的半保留復制鏈;
重復循環變性-退火-延伸三過程就可獲得更多的“半保留復制鏈”,而且這種新鏈又可成為下次循環的模板。每完成一個循環需2~4分鐘,2~3小時就能將待擴目的基因擴增放大幾百萬倍。
二、應用
1、基因表達分析:例如結核分岔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一種生長相當緩慢的細菌,傳統培養及鑒定一般需要花數周時間。
2015年時Watanabe Pinhata和Cergole-Novella以自己發展的real time PCR檢測mpt64,直接檢測病人痰液中的結核分岔桿菌,分析715個檢體657個病人,其檢測靈敏度(sensitivity)及特異性(specificity)分別為90.3%及98.6%。
整個實驗流程可以在5個小時內完成,此方法可以用于沒有套裝試劑(kit)可以使用的實驗室。
2、檢驗生物芯片的結果;
3、siRNA與miRNA診斷;
4、基因型鑒定;
5、飲食分析;
6、獸醫微生物檢測。
特點
1、熒光實時定量PCR的基本原理有兩個要點:首先是對PCR反應中的每一個循環的反應產物進行實時檢測并記錄下來;
其次,用于檢測PCR產物實時檢測的熒光染料標記在一段可以與單鏈PCR產物(模板)特異性雜交的探針上,并且處于淬滅狀態,只有當探針與模板特異性結合以后才有可能釋放出熒光信號。
2、每一輪循環中PCR的產出量都以熒光信號的形式被PCR儀的光學檢測系統記錄下來,在某一循環中熒光信號的強度達到預先設定的閾值時,此時的循環數稱為CT(Threshold Cycle),Ct值與起始的模板量成反比,起始的核酸量越多,達到閾值的循環數就越少,換句話說CT值會越小。
如果要確定量的話,需要做出標準曲線,以Ct值為縱坐標,起始模板數為橫坐標作圖。在新的MIQE規范中Ct這個慣用的名詞被重新定義為Cq值(quantification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