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25 12:19 原文鏈接: 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2

    三、呼吸系統疾病動物模型的復制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RDS)

        關于該模型復制方法,除國內外多數采用的油酸法外,尚有靜脈注射致死量大腸桿菌內毒素、出血性休克、高濃度氧吸入等等。但目前認為用油酸法制備RDS 模型比較理想,因為這種模型的病理形態及病理生理的改變和臨床所見者甚為相似,具有某些臨床RDS的特點,可以做為臨床研究的對象。從病理上說,注射油酸與臨床誘發RDS的因素差異較大;誘發RDS的因素多種多樣,表現在肺并無特異性,且本法變化迅速,典型,簡便易行,故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方法。

        油酸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脂肪酸,注入后首先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肺微血管強烈收縮。隨后,由于脂肪栓子阻塞肺毛細血管,造成肺微循環障礙;油酸尚可直接刺激血管,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及肺泡上皮,增加通透性,導致間質水腫,出血等病理改變。還有人指出,油酸有破壞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作用。

        取體重2-3kg的家兔,將動物背位固定于實驗臺上,在2%普魯卡因局部麻醉下分離一側頸總動脈以備取血用。待動物安靜后觀察其一般狀態,著重觀察呼吸運動、舌粘膜顏色,并記錄呼吸頻率。由頸總動脈取血1ml(注射針管預先用20mg%肝素鹽水沖洗),用丹麥radiomete微量血氣分析儀測定PaO2、PCO2、 pH,并計算肺泡-動脈氧分壓差(A-aDO2)。用結核菌素注射器從耳緣靜脈注射油酸(化學純,分子量282.47), 劑量為0.08ml/kg。注射后除觀察呼吸頻率、呼吸運動等一般變化外,分別于30、60、90、120分鐘時取血1ml,重復測定血氣及A-aDO2變化,與注射油酸前相比較。注射油酸后3小時將動物放血處死,開胸取肺,用生理鹽水沖洗其表面血液,并用濾紙吸去表面水分,然后在普通藥物天平上稱重,計算肺系數。肉眼觀察肺組織大體變化后,將標本用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液固定,按常規作病理切片鏡檢。

        所有實驗動物注射油酸前呼吸頻率在40-60次/分之間,注入油酸后10分鐘左右最快,可達140/分;2小時后仍保持呼吸過速,但已有減慢趨勢。此外動物有明顯吸氣性呼吸困難,有的在60分鐘自鼻腔溢出淡紅色泡沫樣液體,類似臨床急性肺水腫。

        注射油酸后血氣突出變化是PaO2明顯下降,60-120分鐘時PaO2比開始下降 30mmHg左右。PCO2與pH值變化不大,但在實驗過程中一般可看到初期PCO2 值偏低,pH值偏高,后期則相反,可能與機體代謝情況及呼吸頻率變化有關。

        注射油酸后肺泡與動脈分壓差明顯加大。A-aDO2正常值在吸空氣條件下為100mmHg,差值加大提示肺泡氧彌漫入動脈血發生障礙,是診斷RDS的重要依據。RDS時因肺水腫、充血、出血等影響通氣與血流灌注比率,增加了無效灌注,導致重低氧血癥,這種情況不能單純用提高吸入氧分數(FiO2 )糾正。

        A-aDO2計算公式:

                                                       動脈血PCO2

     A - aDO2 =〔(大氣壓-水蒸氣壓)× 吸入氣氧濃度- ──────〕- PaO2 =

                                                        呼吸商       

                                40

         〔(760-47)× 0.21 - ──〕- PaO2 = 98 - PaO2

                                0.8

        家兔正常組織呈淡紅色,表面光滑,實驗兔肺組織呈暗褐色,有點狀或片狀出血、小灶性壞死,多數動物氣管內有粉紅色泡沫樣液體,肺體積增大。曾測定20例實驗兔肺系數,平均值為10.41±2.94,明顯大于正常值(4-5),提示有顯著肺水腫。

                                     肺重量(g)

                            肺系數=──────           

                                     體重(kg)

        鏡檢可見部分肺泡呈代償性擴張,部分肺泡萎陷顯示局部不張,肺泡內有水腫液及出血,偶可見有透明膜形成。

        應注意必須保證油酸準確注入于血管內,因油酸總量甚微,如稍有外溢則影響很大。處死動物以放血為好。取肺時應將心肺提起,結扎并離斷腔靜脈及主動脈,并于氣管分叉上1mm處再結扎一線,從上端剪斷氣管,最后連同心肺血管全部結扎離斷,務求準確得出肺重量。如此模型作實驗治療用,則可根據實驗要求延長動物存活時間或調整油酸劑量。

        四、神經系統疾病模型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 是一典型的實驗模型。早在1944年Ferraro根據對一系列實驗結果的總結,指出EAE和人的脫髓鞘病有相似之處。1947年Freund等報告,以腦或脊髓加Freund佐劑(FA) 進行免疫,僅需一次注射就能引起豚鼠EAE,而且成功率相當高。以后,以兔、小鼠、大鼠、 羊、貓、田鼠及猴等動物用同樣方法均能復制成功,以豚鼠最為敏感。這里介紹用同種脊髓加FA進行免疫復制EAE的方法。 

        Freund氏左劑的制備參照Paterson的制法,液體石臘(c.p)8.5ml,無水羊毛脂(c.p)1.5ml,結核菌。用上述混合液配成4mg/ml的FA。高壓滅菌后使用。

        脊髓組織懸液:于實驗當時,在無菌條件下先將豚鼠肝素化,然后經胸主動脈用生理鹽水灌洗至無血。取出脊髓,除去脊膜,稱重,用玻璃研磨器將脊髓研成勻漿,以生理鹽水配制成50%懸液。

        脊髓-FA乳劑的制備:將脊髓組織懸液與FA按1:1混合,用注射器反復抽注,即成乳劑。

        選用體重400g左右的豚鼠,于豚鼠的四個足掌肉墊各注射脊髓-FA 0.1ml, 每只豚鼠共注射0.4ml。注射后按常規飼養。

        免疫注射半月后,血清中逐漸出現抗脊髓抗體,皮膚試驗呈延緩反應,而且豚鼠陸續出現后肢癱瘓,甚至大小便失禁,很易死亡。

        血清補體結合反應:由豚鼠心臟抽血,以3,000轉/分離心30分鐘分離血清。 抗原為1%脊髓生理鹽水懸液,也經3,000轉/分離心1小時,取其上清液作試驗用。補體為2應用單位,溶血系統為2%綿羊紅細胞及2單位的溶血素。

        皮膚試驗:將豚鼠背部剃毛,用10%同種脊髓生理鹽水懸液0.1ml作皮內注射, 注后當時及24、48小時觀察皮膚反應。本實驗在注后當時不見皮膚反應,而在24小時出現紅斑或硬結,48小時仍存在,所以是延緩型反應。

        組織學檢查:在實驗終了時處死動物,取出腦及脊髓等欲檢查的臟器,福爾馬林固定,常規切片、染色作鏡檢。可見脊膜及中央管周圍有明顯的淋巴樣組織浸潤、增厚,脊髓白質內有細胞浸潤的小灶狀病變及靜脈周圍呈套袖樣浸潤。神經細胞有壞死,細胞核消失呈勻質小體,或細胞體消失留下一空隙,以及細胞周圍有圓細胞浸潤等。在腦組織中可見到腦膜增厚,淋巴樣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室管膜及脈絡膜亦呈同樣變化。小靜脈及毛細血管周圍,則呈套袖狀細胞浸潤。腦實質內有小膠質細胞組成的浸潤灶。有些星狀細胞呈核碎裂、胞漿蒼白、細胞變形等。上述變化以脊髓的病理改變和癱瘓最為一致,是最特異的變化,僅見于注射脊髓加FA引起癱瘓的動物。血清抗體雖也有特異性,但與癱瘓或脊髓病變的程度無一致性關系;而皮膚反應則既有特異性,又與癱瘓及脊髓病變呈一致性。文獻報導還曾指出,這種模型不能用血清抗體進行傳遞,但用淋巴細胞被動傳遞則能成功。提示病變的本質屬于細胞免疫機制。至于腦內的變化,特異性較差,用FA或其它組織懸液加FA注射的動物也能發現,唯程度輕的多,可能是FA本身引起的,也可能因為其它組織和腦脊液之間有某些共同抗原性,從而引起交叉反應之故。

        五、泌尿系統疾病模型

        腎小球腎炎疾病模型

        在動物身上建立腎小球腎炎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過免疫手段,主要采用的實驗動物有大鼠、兔及狗。 

        以生理鹽水配制1:10及1:5雞蛋白即為抗原。用兔制備抗血清,選體重2kg左右的兔,第一次用1:10雞蛋白1ml加FA1ml作成的乳劑注射于肌肉內,以后每周腹腔注射一次1:10雞蛋白2ml,不加佐劑,共注射8次。最后一次注射后5天,心臟穿刺抽血,3000轉/分離心30分鐘,得血清作沉淀反應。如抗體滴度高就可采血,將血清在56℃滅活30分鐘后備用。

        于上述血清中加入4倍量1:5-1:10雞蛋白,以保證抗原處于稍過剩狀態, 將溶液混勻即可。   

        選用體重2kg左右的兔,在實驗前4小時,給實驗用的健康兔靜脈注射1%臺盼藍10ml,以封閉網狀內皮系統,實驗時由靜脈注射上述抗原抗體復合物10ml,注射速度要慢。

        注射后2小時,腎臟就開始出現病變,其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明顯。可在不同時間收集動物尿液、血液等進行各種檢查。以后將動物處死, 取出腎臟作組織學檢查。尿液檢查時可發現蛋白、白細胞、紅細胞甚至管型,這些改變在注射后一天已經很明顯。血中非蛋白氮、肌酐等的濃度也在注射后一天即明顯升高。腎臟的組織學檢查顯示病變呈彌漫性,兩側腎臟均受累。可以發現腎小球毛細血管充血、白細胞滲出,時間稍久者還有由于腎小球內細胞增生而出現腎小球細胞增多、小球體積增大等變化。有些腎小球囊內還可見紅細胞、漿液和纖維性滲出物,嚴重時血管內可有血栓形成。腎小管上皮細胞常有濁腫、玻璃樣變等,管腔內含有從腎小球濾過的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和脫落的上皮細胞,有時它們凝成管型。腎間質內常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和少量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動物死亡大約發生在注射后4天或更晚,如能存活2-3天,一般就不致死亡,一周后病變可逐漸恢復。

        影響本實驗的因素主要是抗體的滴度、抗原和抗體的比例。抗體的滴度要高,抗原量又要比抗體稍多,以致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是溶解性的。Dixon的經驗指出,腎臟病變呈急性還是呈慢性,與抗體的量及抗原、抗體的相對量有直接關系。抗體量過剩易引起急性腎炎,而抗原抗體量相等時則易引起慢性腎炎。另外,在注射抗原抗體復合物前必須把網狀內皮系統充分地封閉,否則就不易成功。如果在注射前用大劑量肝素,則能預防腎炎的發生。

        六、內分泌疾病模型

        缺碘性甲狀腺腫

        地方性甲狀腺腫除少數地區是由食物高碘和致甲狀腺腫物質引起外,主要病因是缺碘。該模型復制方法很多,如用人工配制的低碘飲食飼養動物及用硫尿類和某些磺胺類藥物抑制甲狀腺組織的過氧化酶以阻礙甲狀腺合成。后一種方法致甲狀腺腫的機制和低碘性甲狀腺腫的發病機制相差很大,不能真實地表現人類甲狀腺腫的病理演變,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這里介紹后一方法。

        選體重120-150g的Wistar大鼠,飼以含玉米粉46%、大米粉40%、黃豆粉10%、碳酸鈣0.5%、氯化鈉0.5%、以及少量維生素B粉的食物。此外每周兩次飼以去離子水培養的麥芽或稻芽。其中糧食是購自嚴重地方甲狀腺腫病區,磨粉后120℃烘拷24 小時。氯化鈉采用分析純品,經750℃烘烤12小時后使用。自由飲用電阻值2000K Ω以上的去離子水。實驗三天后尿碘含量顯著減少,并隨著實驗時間的延長而不斷下降。說明低碘飲食3天后大鼠即處于碘饑餓狀態。

        與對照組相比缺碘17天甲狀腺未見腫大,但充血顯著,呈暗紅色外觀。缺碘35天全部甲狀腺都顯著腫大,充血更明顯。隨著缺碘時間的延長,腫大加劇,但到了127 天雖然甲狀腺腫大,局部充血卻減輕。

        缺碘早期甲狀腺細胞增生活躍,腺組織濾泡增多,腺上皮呈高柱狀,并增生形成乳頭突入濾泡腔中,濾泡腔內膠質變稀薄,PAS反應減弱。間質充血。過氧化酶聯苯胺染色顯示過氧化酶活性明顯增強。缺碘127天后濾泡上皮高度降低, 含有乳頭的濾泡數量減少,濾泡直徑增大,膠質含量增加,過氧化酶活性降低等顯示甲狀腺病理變化由增生性逐步向膠性甲狀腺腫轉化。

        T4值在缺碘35天以后明顯降低并持續維持低水平。缺碘后甲狀腺 131I吸收率顯著增加且峰值提前,表明大鼠處于碘饑餓中。

        缺碘97天以前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缺碘127天重量顯著增加。

        垂體切片用AT-PAS-OG染色,顯示在缺碘35 天后就持續出現促甲狀腺素細胞增生肥大,說明在碘饑餓時垂體-甲狀腺軸的活動加強。

        低碘動物應單獨飼養并嚴格避免含碘藥物污染飼養室器皿及空氣。沿海地區飼養室的空氣應考慮除碘處理。

        七、其它疾病的動物模型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1. 新鮮鯇魚膽汁致大白鼠MOF

        (1)實驗動物  大鼠,體重200-300g。

        (2)器材   鮮鯇魚膽汁、谷丙轉氨酶藥盒、膽紅素藥盒、肌酐藥盒、尿素氮藥盒、1%戊巴比妥鈉溶液、重氮試劑、重鉻酸鉀溶液、95%乙醇、pH12 磷酸鹽-氫氧化鈉緩沖液、苦味酸、蒸餾水、尿素氮標準應用液Ⅱ、DAM-TSC液、酸混合液、0.4mol/L NaOH、2,4-二硝基苯肼液、丙酮酸鈉標準液、蛋白沉淀劑。大鼠固定器、厚線手套、金屬灌胃管、試管、離心管、0.1-10ml吸管、微量加樣注射器、721分光光度計、恒溫水浴箱、手術器械一套、血氣分析儀。

        (3)步驟

        ①用標準吸管吸取鮮鯇魚膽汁1ml,按比重法測比重并換算成毫升數。

        ②分別于實驗前48小時向甲鼠灌胃380mg/100gb.w 的鯇魚膽汁和向乙鼠灌以同容量的生理鹽水。

        ③分別用1%戊巴比妥鈉35mg/100gb.w進行腹腔內麻醉,并固定于鼠臺上。

        ④手術分離大鼠一側頸總動脈,取血1ml做血氣、 酸堿指標(注意肝素化和隔絕空氣)。

        ⑤切開頸動脈,將切口對準潔凈試管口,抬高鼠尾部,向試管接血6ml,用2000轉/分離心15分鐘,分離血清以備檢測SGPT、膽紅素、尿素氮(BUN)、肌酐(Cr)。

        ⑥解剖動物內臟,肉眼觀察肝、腎、肺和腸胃的變化。必要時切一小塊組織放福爾馬林液固定,以備病理切片檢查。

        2、用內毒素致家兔MOF

        (1)實驗動物 家兔,體重2-3kg。

        (2)實驗器材  內毒素、3%戊巴比妥鈉、多導記錄儀、兔固定臺,其它同實驗1。

        (3)步驟 

        ①取甲乙兔兩只,甲兔于耳緣靜脈注入0.1%內毒素0.3mg/kgb.w,乙兔則注入同容量生理鹽水作為對照。

        ②將甲乙兩兔分別用3%戊巴比妥鈉1ml/kgb.w作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后固定于兔臺,分別做氣管插管、頸動脈插管,接傳感器并連接多導生理記錄儀。

        ③注內毒素或生理鹽水后60分鐘、240分鐘分別記錄心率、血壓、 呼吸和心電圖,另取頸動脈血1ml(注意肝素化和隔絕空氣),用血氣分析儀檢測血氣和酸堿指標。

        ④繼續取動脈血6ml,2000轉/分,15分鐘離心分離血清,檢測SGPT、膽紅素、BUN 、Cr的變化。

        ⑤實驗結束前用快速放血法處死家兔,游離氣管和肺臟,取出全肺計算肺系數。肺系數=肺濕重(g)/動物體重(kg)。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