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5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領導的一個團隊從支原體細菌中創造了一種最簡單細胞,它只包含493個基因,是已知所有自由生命體中最小的基因組。這些細胞能夠進化和生長,增殖變多,且能重新恢復在縮小基因組時失去的遺傳適應性。這項研究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如何成功地設計合成細胞,甚至開啟合成生命的時代。
生物體細胞中有一本生命之書——基因組。無論是擁有460萬個堿基對的大腸桿菌,還是擁有430億個堿基對(約是人類基因組長度的14倍)的澳大利亞肺魚,遺傳指令的數量決定了一個生物的特征和功能。
如果把一個很長的基因組精簡到最基本形式,會發生什么?事實證明,即便沒有完整的基因組,生命仍然會找到一種生存和繁衍的方式。
蕈狀支原體是可引起傳染性牛胸膜肺炎的一種細菌,這種細菌生存在奶牛和山羊等反芻動物的腸道。2016年,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將蕈狀支原體的基因組從901個基因削減到493個基因,創造了一種新的合成菌株JCVI-syn3B。
研究人員觀察了這種“基因組簡化細胞”在實驗室環境中會有什么反應。一般的細胞能大量增殖,但只有精簡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會增殖嗎?會發生突變嗎?如果會的話,這些突變是促進了還是阻礙了簡化基因組細菌的生存能力?
蕈狀支原體JCVI-syn3B基因組精簡后剩下的每一個基因都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假設,這種菌株將無法突變,進化潛力受限。
但研究發現,即使只有最簡單的基因組,在實驗室中自由生長的300天里,蕈狀支原體也表現出了極高的突變率。當將其與未經300天生長的細胞,以及基因組未被篡改的蕈狀支原體,一起放在營養資源有限的試管中。對比起來看,使基因組簡化細胞具有生存優勢的正是這300天。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時期幫助細菌恢復了最初在剝離基因組時導致下降的50%的適應能力。這些細胞的進化速度甚至比未被篡改的同類細胞快39%。
水稻白葉枯病、番茄青枯病、獼猴桃潰瘍病……這些細菌性病害會引發作物葉斑、枯萎、腐爛,嚴重時可造成作物絕收。然而,傳統抗細菌農藥不僅種類匱乏,而且大多采用銅制劑和抗生素等方式“無差別殺菌”,對環境并不友......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單安山教授團隊成功構建了兼具抗菌活性和細胞穿透活性的“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用于對抗細胞內細菌,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上。“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的性能。東北農業大學供圖隨著......
在人類肉眼難以察覺的微觀世界中,微生物無處不在,它們之間的博弈與互動構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網絡。鐵是微生物維持生存的必需元素,也是微生物之間的博弈互動所爭奪的核心稀缺資源。然而,微生物在鐵元素博弈中遵循......
近日,包括天津大學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北洋講席教授張衛文在內的一個由國際頂尖合成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專家團隊在《科學》發文,呼吁謹慎并采取集體行動來解決鏡像細菌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據介紹,“鏡像細......
想象一下,有一款新型疫苗,接種時不需要用針扎進肌肉注射,只需在皮膚上涂抹一種乳膏,使用起來毫無痛感,不會引起發熱、腫脹、發紅或手臂疼痛。人們無需排隊等待接種,而且其價格低廉。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
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會從培養皿中“逃脫”,從而引發一場全球瘟疫,屆時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抵御。近日,38位科學家在《科學》發文呼吁,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停止資助并禁止有關“鏡像細菌”的研究,因為這種細菌的化......
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生命過程中都會面臨病毒的威脅。你知道嗎?細菌雖然比人類簡單,卻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統”用來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北京時間12月13日,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藥理系、重慶中國藥科大學創新研究院......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先進科學》在線發表了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趙興洪/萬紅平團隊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果成功利用仿噬菌體策略增強了肽類抗生素的治療效能,為細菌耐藥性控制提供了新策略。這是該團隊繼今年6月......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陳念永團隊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菌可以通過多種策略與納米材料偶聯,在抗腫瘤治療中發揮多種作用。腫瘤生物學復雜性和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癌癥治療方法的開發......
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人們常用的牙刷和淋浴噴頭上,發現了600多種能夠感染細菌的病毒,其中不乏許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面孔”。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病毒對人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