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型分泌系統是大多數革蘭氏陰性病原細菌(包括植物病原菌和動物病原菌)感染宿主的重要“武器”,是由蛋白復合體構成的跨膜分子裝置。病原菌通過III型分泌系統將一系列效應蛋白注入宿主細胞內,從而逃避宿主細胞的免疫防御并建立感染。III型分泌系統基因的表達受各種環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的影響,在豐富培養基中其表達受到抑制,而在植物細胞間隙或基本培養基中能夠誘導其表達。盡管目前已經鑒定了一些調節III型分泌系統信號轉導的組分,如,雙組分系統GacAS,ATP依賴的蛋白酶Lon,NtrC家族的轉錄因子HrpR和HrpS等,但細菌如何感應環境信號并作出相應反應的機制還知之甚少。
Pseudomonas savastanoi pv. phaseolicola(Psph)能夠引起菜豆暈疫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賈燕濤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方榮祥、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唐曉艷合作,揭示了Psph的rhpPC基因座中的雙順反子基因協同調節III型分泌系統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rhpP編碼一種金屬蛋白酶,可以降解轉錄因子HrpL,HrpL是假單胞菌屬細菌中ECF (extracytoplasmic function) 家族σ因子中的一員,能夠識別III型基因啟動子區hrp-box序列,從而激活下游hrp基因的表達。rhpC編碼一個分子伴侶蛋白,能夠抑制RhpP蛋白酶活性,同時,RhpC通過與RhpP互作,將RhpP從胞質轉運到周質空間,減弱其在胞質中對HrpL的降解作用。rhpP和rhpC在豐富培養基和基本培養基中的表達模式不同,在營養豐富時,rhpP轉錄水平較高,rhpC轉錄水平較低;而在營養缺乏時,rhpP轉錄水平較低,rhpC轉錄水平較高,致使RhpP蛋白酶對HrpL的降解作用得到有效調節。該研究揭示了RhpP作為金屬蛋白酶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通過分子伴侶RhpC精細調控細菌III型分泌系統的新機制。
該研究成果于4月18日在PLOS Pathogens 雜志上在線發表,題為Two components of the rhpPC operon coordinately regulate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and bacterial fitness in Pseudomonas savastanoi pv. phaseolicola。李坤和朱雅楠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方榮祥、賈燕濤及唐曉艷為共同通訊作者。
近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研討會上,《“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一名杜氏肌營養不良患者在2期臨床試驗中去世,死于心臟驟停。這是輝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療藥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臨床試驗中出現死亡事件。當地時間2024年5月......
近日,我國科學家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1(IFITM1)通過關鍵氨基酸位點競爭性抑制EB病毒(EBV)表面糖蛋白與上皮細胞感染受體-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A2(EphA2)的結合,形成“鉗形......
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鍛煉對身體有益似乎已是公認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認知,人們對其分子層面的奧秘還不甚了解。不清楚這一過程,會影響人們對鍛煉強度、類型以及相應疾病和健康......
在不斷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從溫泉、泥炭沼澤、糞便甚至酸奶中搜尋各種微生物。現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步,他們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設計出這些系統。據《自然》報道......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在對癌癥遺傳易感性開展的一項新研究中,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癌癥研究所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確定了50個與腎癌發病風險相關的新區域。這一成果有助推進對癌......
5月3日,《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改寫了教科書中“線粒體基因組編碼13個蛋白”的論斷,首次發現線......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現在人們常說的“社恐”,其特征是會盡力回避處身公共場所或與人打交道;而“社牛”則與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果蠅體內一種調節社交網絡結構的基......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明濤團隊對釀酒酵母中的未折疊蛋白響應元件(UPRE)進行了改造,并應用于基因表達的動態調控。相關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創制UPRE......
近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張秀蘭團隊與劍橋大學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單次給藥獲得持續降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