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取得準確可靠的檢驗結果,采集患者標本前應讓患者了解相關知識,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引起忽視,導致標本質量不符合要求,引起檢驗結果偏差,促使臨床應用中造成誤診、漏診,故采集檢驗標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影響血液采集因素
1.1 時間因素 采血應在上午07:00~10:00進行,采血前后應禁食12 h,避免劇烈運動,采血前4 h禁喝茶或咖啡勿吸煙、飲酒,采血應在其他檢查與治療之前進行,但不能讓患者空腹時間太長(不宜超過16 h),否則會使血清白蛋白、補體細胞、運鐵蛋白、血糖下降,血清膽紅素因消除率減少而上升,引起檢驗結果誤差。
1.2 飲食與藥物因素 飲食對檢驗指標有很大影響,飲食可影響很多生化指標,劇烈運動、刺激物和成癮性藥物,通過各種復雜機制對人體產生多種影響,而一些檢驗項目和治療方法,也對檢驗指標有影響,如輸液、輸血、服用藥物穿刺、活檢透析、放療等。收集細菌培養標本首先應注意在抗生素治療前收集并及時送檢,進行藥物監測時,應注意血藥物的治療濃度根據一定曲線規律衰減,因此,采血前要了解飲食與藥物對檢驗結果的相關知識。
1.3 真空管的因素 根據檢驗項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抗凝劑也是十分重要的。
2 采血姿勢和止血帶的因素
2.1 采血姿勢 根據檢驗項目的不同,對于有些檢驗指標來說,臥位采血與坐、立體位采血結果是有區別的。坐、立與臥位相比,靜脈滲透壓增加,一部分水從心血管系統轉移到間質中去。因此,采血時應盡量統一采血姿勢。
2.2 止血帶的使用 應在使用止血帶1 min內采血。采血時,止血帶不宜扎太緊,勿讓患者反復做攥拳運動,當需要重復使用止血帶時,應使用另一上臂。
3 避免溶血
溶血是臨床實驗室血清或血漿標本中最常見的干擾,而在配血實驗中,血樣溶血嚴重干擾對結果的判定,為了得到可靠的檢驗結果,必須盡量避免發生溶血,因此,我們使用真空采血系統,減少了溶血標本。
4 采血部位
一般選擇暴露明顯的、清晰的、較粗、平直無彎曲易固定的血管,如上肢、肘部的表淺靜脈。不宜在關節處等影響活動的部位采血,防止因關節活動不宜按壓穿刺點,以防造成皮下血腫。如遇有患者輸液時,應在對側采血,這樣可以減少血樣被稀釋的可能,避免交叉感染。
5 血標本的運輸、存儲
采血完成后,盡量減少放置的時間,應盡快送到檢驗科,避免晃動血樣產生溶血,采血后要及時與抗凝劑溫和地充分混勻,如果不能及時檢測應放置室溫保存,在4 h內檢測。出血性疾病的標本應盡快檢測,全部操作在室溫下2 h內完成,置4 ℃冰箱保存不超過4 h,如因故不能及時檢測,樣品必須置冰箱內,但最長不能超過1 h。為了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醫護人員必須了解從生物學、采集標本方式到血樣運輸、貯存等多種非疾病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因此,醫護人員對這些因素系統全面的認識,操作規范化、完善制度、加強責任心對提高標本的質量與正確評價檢驗結果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標本,這些是任何先進儀器所不能替代的。
參考文獻:
[1] 陳媛.加強臨床實驗室的檢驗質量管理[J].中國醫部醫學文集(青海篇),中華醫學會青海分會.醫學檢驗分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