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技術指導委員會在深圳組織召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技術專題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研討會上,部分試點單位分別結合各自工作實際,介紹了智慧監測優秀案例,分享了先進經驗。今天我們一起了解雄安新區、常州市、杭州市、濟南市、長沙市的試點建設經驗。
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為構建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相適應的智慧監測體系,在雄安新區依靠數據要素化的優勢,將環境監測數據列入重要的生態要素,以新基建項目為支撐,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數據資源為主線,以實際場景應用為目標,以標準規范、信息安全、運維管理為保障,通過建設智慧監測體系完善雄安新區生態保護監管精準化、研判智慧化、決策科學化的發展格局,深化5G、無人機、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化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溯源、預警、評估、執法、督查的創新應用,挖掘數據應用新方式,有力支撐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管理。
常州市
常州市在全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框架下,積極推進市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找準重點、突破難點、打造亮點,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基礎上,針對常州市汛期斷面水質達標改善、水質保障提升等重點工作任務,建立汛期水環境精準溯源專題,運用水環境模型和大數據技術,基于汛期污染排放響應關系與水質溯源關聯分析,識別污染成因和空間分布,開展汛期水質預測預報,為實施管控措施提供決策支撐,在全國率先發力,打造既有常州特色又可推廣復制的創新應用成果。
杭州市
為破解人員編制緊縮、工作量激增和信息系統迭代能力弱等難題,浙江杭州固本創新,以智慧監測為導向,在監測基礎能力創新和數字化改革兩方面同時發力,開展“生態環境監測AI人工智能實驗室”和“杭州生態環境監測無代碼技術應用”項目試點。目前已基本完成全流程智能化實驗分析系統、基于無代碼技術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和數字檔案室等應用項目的建設及試運行。智能實驗室初步實現6-10倍分析效率的提升和全流程質控;無代碼技術應用可實現平均一小時完成一個方法的分析過程及記錄格式迭代更新或臨時應用任務建立。成果獲得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環保優秀應用、杭州市規范化數字檔案室等榮譽,目前已在亞運會水質保障等工作中廣泛應用,為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改革提供杭州樣板。
濟南市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濟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濟南市高度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應用,按照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結合“數字濟南”建設,通過監管創新及技術創新將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場景相結合,全國首創開展出租車走航大氣顆粒物監測,建設濟南市出租車走航大氣顆粒物監測系統,通過實時繪制走航云圖精準定位道路揚塵污染,創新排名考核機制實現精細化管理,監測數據實時公開發揮公眾監督力量,有力提升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水平。
長沙市
長沙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根據國家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和湖南省《關于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的實施意見》要求,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為契機,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著力打造“長沙市熱點網格識別系統”和“長沙市應急監測指揮系統”,有力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熱點網格識別系統包含三大目標、三項技術、三大任務:三大目標是時空熱點識得準、污染來源辯得清、污染排放管控講得明;三項技術是精細模擬方法、溯源算法、情景預測模型;三大任務是多源數據融合、大氣污染決策支持模型的研發、長沙市大氣污染智能防控決策支持平臺的研制。應急監測指揮系統關鍵在于一圖操控、一網貫通、一鍵生成,全程監控、全景VR、全員聯動。
附件: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生態環境部近日向媒體通報了2024年7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一、總體情況7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同......
8月18日上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在西藏拉薩舉行。第二次青藏科考是新時代的一項重大標志性科學工程。國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相關領導、第二次青藏科考......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在紅色草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全面投入使用。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高寒濕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
7月23日,“共啟AI豫見未來”2024光合組織領導人大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光合組織伙伴齊聚一堂探討計算產業發展未來,并深入了解河南相關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及政策扶持。會上,光合組織公布多項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