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2-26 13:55 原文鏈接: 神秘而偉大聽聽這些來自太空的喜訊

      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2019才過去不到三個月,來自神秘太空的喜訊便頻頻傳來。

      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 成為月背首個“地球行者”

      今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著陸,并傳回了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來了首個“地球行者”。

      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正常工作,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圖片.png

    嫦娥四號著陸器彩色全景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之前全球已進行過一百多次的探月活動,但從來沒有一個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進行軟著陸。嫦娥四號此次成功著陸月背并順利完成任務,書寫了人類登月史和太空探索史上的新篇章。

    圖片.png

    “新視野”號飛越“天涯海角” 實現史上最遠“邂逅”

      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于2006年1月發射升空,至今已在太空穿梭了近13年。它曾在2015年近距離飛過冥王星,成為首個探測這顆遙遠矮行星的人類探測器。而近些年,“新視野”號也從未停止探索太陽系邊緣的腳步。就在2019年的第一天,“新視野”號近距離飛越昵稱為“天涯海角”的小天體,完成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

      “天涯海角”位于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距離太陽大約65億公里,比冥王星還遠約16億公里。近日,美國航天局公布了“新視野”號發回的圖片,揭開了“天涯海角”的地貌特征。

      美國“新視野”號傳回“天涯海角”圖像。(圖片來源:東方IC)

      根據照片分析,“天涯海角”的兩個組成部分并非球體,而是呈扁平狀。取名“天涯”的較大部分像一個巨大的煎餅,而取名“海角”的較小部分像一個凹陷的核桃。這是“新視野”號飛越“天涯海角”最重大發現之一。

      隼鳥2號降落“龍宮” 開啟宇宙探“寶”之旅

      2月22日,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龍宮”表面并作短暫停留。隼鳥2號旨在收集樣本,探尋生命起源奧秘。

      “龍宮”是一顆直徑大約900米的陀螺形小行星,距離地球大約3億公里。隼鳥2號于去年6月抵達“龍宮”附近。然而此次任務并非一帆風順。探測器原定于去年10月首次降落,但因最初選定的降落區表面巖石過多,研究人員決定重新選擇地點,延期降落。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隼鳥2號在著陸后發射了彈丸撞擊小行星地表,并采集了地表下巖石等樣本。如果隼鳥2號順利完成任務,將成為繼2005年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采集到小行星“絲川”樣本后,人類探測器第二次采集到小行星樣本。

    圖片.png

    2月22日,隼鳥2號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圖片來源:東方IC)

      太空之大,容得下所有和平的探索者。探索未知,也就是探索未來。仰望蒼穹,飛向太空,我們需要更多的開拓精神與協作力量。


    相關文章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7月20日21時40分,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

    在太空播下科學、夢想和友誼的種子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他們將干細胞送上天,太空早期造血有望實現

    “3、2、1,點火!”話音剛落,一道火光緩緩上升,劃破漆黑長夜。這是在5月10日晚21時23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的情形。看著天邊的火光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

    小行星“龍宮”樣本富含有機物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黃偉芬:為航天員搭就通往太空的堅實天梯

    當航天員在剛剛建造完成的中國空間站內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飲用著循環水、吃著口味豐富的飯菜、忙碌而有序地工作、在獨立的小空間里安心入睡……有一群人,正在時刻關注著航天員在天上的一舉一動。他們,是離航天員最......

    這一年,我們逐夢寰宇、太空安家

    星河浩蕩,逐夢九天。乘著夢想的翅膀,2022年的中國,用一次次壯美的騰飛和不懈的探索,在遙遠而神秘的太空中,不斷留下創新的印跡。從神十三與天和核心艙的首次徑向交會對接,到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建成......

    兩艘神舟首度“同框”三件法寶保暢太空出差路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由此,“神十五”與“神十四”在太空中首次實現“同框”。按任務計劃,費俊龍、......

    多項技術改進,“生命之舟”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成功,首次實現空間站6個型號艙段組合體結構和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的“太空會師”。11月29日,搭載著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入軌約6.5小時后,飛船......

    上月球種植物,太空花園離我們有多遠?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表示,到2030年,人類有望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外媒評價稱,人類重返月球的腳步越來越近,載人登月也備受關注。除了載人登月所需的關鍵技術,宇航員的健康和安全仍然是重中之......

    中科院2個生命科學“小立方”搭乘飛船進入太空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由該院牽頭負責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研制、昵稱為生命科學“小立方”的2項科學實驗的樣品及實驗單元——“空間輻射計量及生物損傷評估技術”和“空間微重力環境調控植物......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