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從我國東北到西南,從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秋糧收獲一派繁忙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發扎實。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豐收的田野上,每一份收獲的喜悅背后,都離不開在糧食領域長期耕耘的功勛模范。
英雄模范,中華民族的閃亮坐標;功勛榮譽,激勵前行的精神動力。“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玉米專家、“最美奮斗者”李登海……在糧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勛模范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8位英雄模范頒授“共和國勛章”。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
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幾十年來,袁隆平領銜的科研隊伍接連攻破難題,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世界紀錄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說起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如今,我國稻谷生產量世界第一,2021年達2.128億噸,其中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一半,累計種植面積超過6億公頃;從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雜交水稻已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
在我國南方,袁隆平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而在我國北方,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的李振聲將一生交付于小麥研究,通過培育小麥良種,一度讓小麥的產量超越水稻。
1956年,面對小麥條銹病瘋狂蔓延致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的危機,李振聲決定培育抗病良種,提高小麥對抗疾病的免疫力。經過20多年實驗、失敗、再實驗的過程,他率領團隊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
李振聲在科研上不懈努力,終于為中國的小麥種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0年,抗病新品小偃系列開始推廣,種植1.5億畝,相較于之前增產60億公斤。與此同時,小偃系列的其他良種也培育成功,累計70個,種植面積多達3億畝,增產75億公斤。
2006年,李振聲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現在,李振聲依舊與小麥為伴,帶領團隊繼續研究黃淮海鹽堿地小麥生產課題。
與李振聲一樣,“最美奮斗者”李登海也依然堅守在玉米育種科研一線。
多年深耕玉米育種行業,李登海培育出葉子向上長的緊湊型玉米品種,更加耐密植,利于高產。他帶領的種業科研團隊不斷刷新玉米單位產量:1989年,“掖單13號”夏播玉米畝產1096.29公斤,成為我國第一個畝產突破1000公斤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并首創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隨后,又創造出我國第一個畝產超過1100公斤和畝產達1239.14公斤的高產紀錄;2013年,“登海618”在新疆種植,畝產達到1511.74公斤,成為我國第一個春玉米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目前,李登海團隊育成的120多個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13億畝。
除了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還有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周衛,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萬權,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獲得者金黎平……在糧食生產領域,在農業科技研究一線,一大批功勛模范矢志不渝、無私奉獻,助力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穩健前行。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今年全球活動主題確定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糧食之本。不讓任何人掉隊。”世界糧食日所在周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是“踐行大食物觀保......
在安徽廬江白湖農場,13000畝“寧香粳9號”稻桿挺立、穗大粒飽、豐收在望。在近日召開的優質食味粳稻寧香粳9號現場觀摩培訓會上,參會專家實地參觀了廬江縣郭河鎮王仕照家庭農場種植的800畝連片寧香粳9號......
日前,“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中國作物學會與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共同簽署《“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為繼承和弘揚追求真理、敢為人先、鍥而不舍、埋......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產量14613萬噸,與去年相比,穩中略減,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實現了豐收。豐收變增收,收購環節是關鍵。眼下,夏糧由南到北陸續進入購銷旺季。近日,記者來到江蘇省揚州......
一般來說,水稻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據預測,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增產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亞種間的超強優勢一直受到育種家的關注。7月26日,中國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各銀保監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農業農村局: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務......
記者13日從財政部了解到,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聯合發布通知稱,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至全國所有產糧大縣。據悉,我國已在部分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針......
近日西南大學展出一批珍貴檔案其中就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學時期的學生證這張學生證紙張雖已發黃但依然能清晰看到袁隆平當年的學號、入校日期以及每一學年的注冊登記等信息在學生證后面還有一段留言隆平同志:......
人們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最早被馴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干旱貧瘠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豐收的谷子。中國農科院供圖數十年來,通過育種家的不懈努力,谷子產量逐漸提高,但和水稻、小......
近日,2023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安徽合肥舉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在活動周上表示,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將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