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芯片制程已經一步步逼近物理極限,人們對集成電路性能和尺寸的要求卻絲毫沒有降低。基于新結構、新原理的二維半導體器件以其獨特的性能,有望解決硅基器件面臨的“瓶頸”。然而,二維材料超薄的厚度(原子級厚度)使其十分脆弱,加工制造過程中極易造成材料損傷或摻雜,從而導致器件實際性能與預期存在巨大差異。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狄增峰團隊,開發出一種石墨烯輔助金屬電極轉印技術。該技術以鍺基石墨烯晶圓作為預沉積襯底生長金屬電極陣列,并利用石墨烯與金屬間較弱的范德華作用力(一種分子間作用力),實現了任意金屬電極陣列的無損轉移,且轉移成功率達到100%。
該技術對二維材料工藝路徑進行了探索,或將推開通向二維芯片應用新世界的大門。5月23日晚,相關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自然—電子學》上發表。
操控不同的原子一個個堆疊起來,得到想要的材料,一直是材料學家的夢想之一。
2004年,單原子厚度石墨烯的發現為二維材料(厚度從單原子層到幾個原子層,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自由運動的材料)應用帶來了希望。二維材料電子遷移和熱量擴散被限制在平面之內,因而展現出三維材料未有的特性。
不同的二維材料晶體結構各異,因此出現不同的電學或光學特性,使其在光電器件、熱電器件、仿生器件、光電探測等領域展現巨大的發展潛力。有材料學家預言,在未來人們可以借助二維材料,在提升集成電路性能和功能的同時大大降低制造成本。
“二維材料有很多獨特的性能,但它在實際應用中也面臨一些加工難題。”狄增峰告訴《中國科學報》,“隨著集成電路逐步進入‘非硅時代’,開發適用于二維材料的半導體先進制程工藝需求非常迫切。”
電極是集成電路的基礎,任何電子器件、電路都要通過電極連接實現復雜的功能。
在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中,常規的電極“生長”技術是將金屬原子束“打”到基底材料上。盡管金屬原子束的能量有限,但對于超薄的二維溝道材料來說,濺射離子轟擊會對材料造成損傷,導致二維溝道材料產生缺陷,或造成難以避免的摻雜,從而形成“非理想”金屬/二維半導體界面,使半導體器件性能無法達到預期。
為解決這一問題,狄增峰團隊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胡偉達團隊合作,另辟蹊徑地讓金屬電極先在其他地方“生長”,“長”成后再把電極“像膠帶一樣‘貼’(轉印)到二維溝道材料上”。
“一方面,轉印技術不存在這種沖擊的能量,不會對二維溝道材料造成損傷。”狄增峰說,“另一方面,此前人們在轉印前,讓金屬‘長’在二氧化硅片上,二氧化硅片雖然看起來是個平面,實際上它的表面有很多‘懸掛鍵’,像手指一樣伸在外面。因此,‘長’上去的金屬電極就被這些‘小手指’拉住,轉印前很難把它‘撕’下來。”
緊接著,該團隊再次拓展思路,以鍺基石墨烯晶圓作為預沉積襯底,“生長”金屬電極陣列。由于石墨烯沒有懸掛鍵的勾連,石墨烯與金屬之間只有較弱的范德華作用力,“長”在石墨烯上的金屬電極陣列就很容易被“揭”(轉移)下來。
利用新的轉印技術,該團隊實現了任意金屬電極陣列(如銅、銀、金、鉑、鈦和鎳)的無損轉移,且轉移成功率達到100%。
“以前人們也能做到小面積或數個器件的轉印。”狄增峰解釋說,“現在可以轉印‘金屬電極陣列’,包括一些電路、比較復雜的結構都可以轉印,甚至達到‘晶圓級別’。”
“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截面掃描透射電鏡,我們證明了剝離后的金屬表面呈現無缺陷的原子級平整。”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博士后劉冠宇補充說,“而且,銅、銀、金、鉑、鈦和鎳6種金屬電極陣列均可成功轉印至二硫化鉬溝道材料上,形成理想的金屬/半導體界面,并觀測到理論預測下的肖特基勢壘(金屬/半導體邊界形成的具有整流作用的區域)高度調控行為。”
在進一步工作中,研究人員通過選擇功函數匹配的金屬電極,成功制備出低接觸電阻的二硫化鉬晶體管器件陣列。該晶體管器件陣列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致性,其開關比超過106。
“業界普遍認為,開關比達到106是一個門檻。”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田子傲說,“通常開關比達到106,意味著該器件有較好的柵控能力。說明用這種技術轉印出來的產品,可以高效穩定地工作。”
目前,該技術可實現4英寸晶圓轉印,這意味著該技術已經達到了“晶圓級別”。
“這項研究有兩個亮點,一是實現任意金屬無損轉印,二是能達到‘晶圓級別’大規模制造。”狄增峰解釋說,“晶圓加工時,內部數億、數十億器件不可能逐個去加工,只有達到‘晶圓級別’加工,才能讓二維材料集成電路逐步成為現實。”
制造工藝中,不同功能的二維材料需要有不同種類的金屬電極相匹配。石墨烯輔助金屬電極轉印技術削弱了基底跟金屬電極之間的作用力,因而可以轉移多種金屬。
對此,論文審稿人說,“希望(該論文)盡快發表,讓更多的同行能盡快用上這樣一個‘普適’(適用于多種金屬轉印)的技術”。
“目前我們離二維集成電路應用還很遠,但二維材料是未來‘非硅時代’集成電路的重要發展方向。”狄增峰說,“該研究為二維集成電路走向應用做出了非常必要的探索。”
5月7日,我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氫化物能源化學研究中心(DNL1901組群)和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榆林創新院”)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溫氨分解制氫催化劑技術”通過了中國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固態能源系統技術中心在高效銅鋅錫硫硒(CZTSSe)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高效銅鋅錫硫硒太陽能電池方面實現了14.88%的第三方認證效率,在國際......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合作,研制出一種超純硅,可用于構建高性能量子比特設備。這也是為可擴展量子計算機鋪平道路所需的基本組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材料》雜志上的研究成果,有望定義和推......
三維交聯的親水性聚合物網絡構成的熒光水凝膠材料,在發光傳感和檢測等方面具有優勢。近年來,科研人員開發出不含傳統大π共軛結構的發光系統。基于簇集誘導發光效應(CTE)的新興的、非常規的發光材料備受關注。......
工業和信息化部8日發布《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和《鋰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關于“減少單純擴大產能”與高能量密度指標引發產業鏈關注。有鋰電......
在儲能需求高漲的當下,電池技術呈現多元化發展,除主流鋰電池外,鎂、鈉等新興材料也在電化學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業界普遍認為,擁有相對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鎂電池在多個應用場景下都有望替代鋰電池,成為......
材料力學的應變工程被稱為業界的“點石成金”術,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過脈沖激光沉積技術在某種襯底上外延生長另外一種薄膜材料,從而實現由晶胞結構失配而帶來的外延應變。國防科技大學與劍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
圖(a)厚層菱方氮化硼單晶臺階控制生長原理示意圖;(b)厚層單晶鐵電擦寫功能演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52025023、51991344)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研究員、北京大學......
共價金剛石-石墨材料集合了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優勢,能夠實現超硬、極韌、導電等優越性能組合,在超硬和電子器件領域具有研究和發展價值。目前,由于金剛石-石墨共價界面能高,主要通過高溫高壓方法活化碳原子以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聯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團隊,在二維過渡金屬碲化物材料的宏量制備方向取得新進展,為過渡金屬碲化物二維材料的規模化制備提供了可能性。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