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2017年8月17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Virgo首次直接探測到了雙中子星并合事件的引力波輻射。在LIGO/Virgo合作組宣布其引力波信號之前,美國Fermi衛星的伽馬暴監視器(GBM)就報道了一個短時標伽馬暴(簡稱短暴)信號GRB 170817A。事實上,早在1989年科學家就曾推測雙中子星并合不僅產生引力波信號,還可能產生短暴。只是通常認為短暴的外流體運動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由于狹義相對論的輻射集束效應以及伽馬暴外流體一般集中在一個小的張角范圍(簡稱伽馬暴噴流),所產生的伽馬暴只能在一個很小的立體角區間能夠被探測到。在2017年之前,短暴的一些觀測特征,尤其是在少數幾例短暴中發現的“巨新星/千新星”(macronova/kilonova;來自于中子星并合拋射出的大量富中子物質的快中子俘獲過程所產生的比鐵更重元素的衰變)強烈支持短暴的中子星并合起源模型。因此,學界公認中子星并合的高頻引力波信號會與短暴成協,但一般認為成協的概率很低,約為1%。在首例雙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事件中就探測到后隨的短暴,的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值得指出的是GRB 170817A盡管是一個短暴,但所觀測的各向同性輻射能量僅為1046-1047 erg,比之前探測到的最暗的短暴要低2個數量級(見圖1)。所以并不清楚GW170817這樣的中子星并合事件是否真的能產生宇宙更深處的那些“明亮”短暴。

      考慮到伽馬暴本身的輻射起源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一個研究組把目光轉向了晚期余輝的統計研究,以圖建立GW170817與明亮短暴的直觀觀測聯系。這是因為如果GW170817產生與明亮短暴類似的噴流,由于噴流的運動方向偏離觀測者視線,因此在伽馬暴階段以及早期余輝階段所探測到的輻射都會被壓低。相對論性的伽馬暴噴流在掃過暴周介質時會逐漸減速。當噴流的洛倫茲因子低于之后(這里的分別為視線方向與噴流對稱軸方向的夾角以及噴流的半張角),此時的相對論集束效應不再重要;也就是說不同視線方向的噴流的余輝輻射非常相似,都進入非常快速的下降階段(一般認為衰減率是,其中是激波加速的電子的冪律能譜指數)。

      基于這一考慮,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組統計了一些具有可靠紅移測量的明亮短暴的X射線光學和射電余輝并將它們的晚期快下降階段輻射與GW170817/GRB 170817A的極晚期快速下降進行了對比分析。如圖2所示,如果將所有的源都放到200Mpc的觀測距離上,明亮短暴的快下降階段的X射線余輝輻射和GW170817/GRB 170817A的極晚期快速下降X射線余輝數據形成了一個自然的連續序列。如果GW170817/GRB 170817A是一個正軸事件(也就是)的話,那么它將是最亮的X射線余輝輻射之一(見圖2的右半部分)。對于光學和射電的數據統計,盡管樣本較小,也有同樣的結論。

      這個統計不但直觀地建立了GW170817與明亮短暴的聯系,而且告訴人們對于將來的大多數雙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其余輝輻射的探測要比GW170817的更難,因為大部分雙中子星并合將發生在更遠處,而且可能更大,這些都會降低輻射的亮度。少數雙中子星并合事件可能具有更小的,那樣的源將有助于填補圖2中呈現的觀測“間斷”(也就是30-150天之間目前還沒有“快下降階段”數據)。

      該工作主要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重點、江蘇省杰青及B類先導專項等的資助,已在《天體物理學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正式發表。

    圖1:一些已知紅移的短暴的各向同性輻射能量的分布。藍色標識的那些源是圖2中的那些具有長期X射線余輝輻射的源。從此圖可見,GRB 170817A顯著弱于其它的“明亮”短暴(圖取自Duan et al. 2019)。

    圖2:將一些具有紅移的明亮短暴以及GW170817/GRB 170817A的X射線余輝輻射移到一個共同的觀測距離200Mpc后的統計圖(圖取自Duan et al. 2019)。顯然,晚期快下降的數據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序列。紅虛線示意的是GW170817在正軸觀測情況下的X射線流量隨時間的演化。顯而易見,它將是最亮的X射線余輝之一。

    相關文章

    從脈沖星計時陣列到桌面探測器,四種新工具全力“捕捉”引力波

    引力波也被稱為“時空的漣漪”。1916年,愛因斯坦基于廣義相對論做出預言,劇烈的天體活動會帶動周圍的時空一起波動,這就是引力波。約100年后,2015年9月,宇宙中一次僅持續五分之一秒的“漣漪”改寫了......

    四種新工具全力“捕捉”引力波

    兩個“共舞”黑洞產生的引力波的頻率越來越高。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引力波也被稱為“時空的漣漪”。1916年,愛因斯坦基于廣義相對論做出預言,劇烈的天體活動會帶動周圍的時空一起波動,這就是引力波。......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引力波探測”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中期檢查會議在京召開

    2024年6月12日至14日,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高技術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引力波探測”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中期檢查會議。會上,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基礎研......

    中子星或是理解暗物質關鍵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4月9日電(記者張佳欣)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領導的ARC暗物質粒子物理卓越中心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宇宙學和天體粒子物理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計算發現,當暗物質......

    研究證明超新星1987A中心存在中子星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參與的國際天文學研究發現首個確鑿證據,證明超新星1987A的中心存在中子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超新星是質量超過太陽質量8-10倍的恒星坍縮,塌縮核心可能會產生更小的中子星,......

    英國高校聯合開發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牽頭的七所英國大學聯盟將開發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該項目獲得了英國研究與創新基礎設施基金700萬英鎊的支持。該聯盟包括伯明翰大學、卡迪夫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樸茨茅斯大學、南安普頓大學、......

    英國高校聯合開發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

    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牽頭的七所英國大學聯盟將開發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該項目獲得了英國研究與創新基礎設施基金700萬英鎊的支持。該聯盟包括伯明翰大學、卡迪夫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樸茨茅斯大學、南安普頓大學、......

    關于部分脈沖星后隨測時研究獲進展

    脈沖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形成的產物之一。脈沖星具有原子核的密度,是宇宙天然的極端物理實驗室。它的超強引力場為檢驗廣義相對論提供了獨特條件。脈沖星測時可以準確測量其自轉......

    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和引力波信號的共振探測高度可行方案

    基于現有地球軌道高精度星地/星間測距、測月系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引力波實驗中心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軌道共振效應,實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合引力波信號有效探測的高度可行方案。該方案整合現有測距、測......

    國際科學家團隊公布引力波背景輻射劃時代發現

    有一種東西,你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它,但你周圍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的身體,都因它慢慢地縮小和擴大。這是穿過我們星系的引力波產生的奇怪時空扭曲效應。經過15年的數據收集,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聆聽”到了在宇宙......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