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6-28 08:34 原文鏈接: SCI刷屏隱憂:打不破的影響因子“神話”


    6月26日,2018年SCI影響因子公布。《臨床醫師癌癥雜志》以244.585的高分位列榜首,比著名的CNS三大期刊總分還要高。榜單前十名雜志均為生物、醫學類期刊。被科技界熟知的三大頂尖期刊《自然》《科學》及《細胞》影響因子分別為41.577、41.058及31.398,位列11、13及25位。

    一天內,上述消息鋪天蓋地占據了手機屏幕。“感謝第一時間提供!事關科研人的錢財和聲譽。”《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名科研人員在別人轉發的消息下評論。

    SCI放榜引爆科研人員朋友圈的背后,折射出令人擔憂的現狀,影響因子“神話”依然如故。

    脫下“暴發戶”外衣

    “這是科技‘暴發戶’的群體響應。”看到SCI放榜消息“霸屏”,一位一線科學家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如果以SCI影響因子為評價標準,近年來我國科技論文產出的數量和質量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學家表示:“我回國16年見證了我國科技的迅速發展,的確從以跟蹤為主到全面并跑。”

    然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依然只能在西方國家提出的體系中發展,缺乏重大原創成果。學者們認為,SCI導向的選題機制導致中國的科學研究無法自立門戶,也難以真正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一些機構與學者專家怎么也看不起本國學者與專家的發明創造。沒有高頻次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被評上人才頭銜,不能獲獎。”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陸大道在本報上刊發評論《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成就國際一流》,痛斥“論文掛帥”現象。

    事實上,影響因子高的刊物要求審稿人一致同意才能發表,在這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往往集中在熱門領域,創新性強的論文不容易發表。

    脫下“暴發戶”的外衣,讓中國科學研究更加務實、發展更有質量,成為科技界共同的期盼。科學家們指出,對SCI影響因子應該持理性態度。“影響因子是文獻計量學的指標,是統計數據,不能簡單用來評價個體。”上述科學家說。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丁奎嶺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SCI作為評價指標,將很快被摒棄。未來成果評價的重要判據,一定要回歸科學的本質,強調成果的原創性、特色和影響力。”

    影響深遠

    “要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5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贏得全場熱烈掌聲。“將論文作為人才評價標準”指的正是以SCI影響因子對科研工作的定量評價。

    SCI的全名是“科學引文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于上世紀60年代前后創辦,后來成為國際公認的科學統計與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長期關注科研評價的科學網博主李東風在其博文中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SCI引入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后,中國學界競相模仿,教育部門等也將SCI文章的多少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作為半個世紀前的一項“發明”,SCI影響因子在今天的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2017年底,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的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問題——早在2006年,《自然》就透露,對于在該刊發文的人員,其所在單位會給予25萬~30萬元的獎金。

    目前,即便是SCI影響因子受到廣泛詬病,科研機構、大學仍普遍將發表SCI論文作為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的“硬杠杠”之一。

    異化和濫用

    多年來,過度倚重SCI影響因子進行科技成果評價已經逐漸被異化和濫用成為“唯論文”評價的導向,嚴重惡化了科研環境。

    “論文數量和發表雜志的‘檔次’,特別是SCI類論文,已成為部分學者衡量自己價值、地位的象征,也代表了其擁有的資源。”陸大道認為,這使科技人才價值觀被嚴重扭曲,在某種程度上惡化了中國的科研環境。

    學術誠信缺失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嚴重問題。近年來,為幫助科研人員在SCI期刊上快速“掙取”影響因子,打著“潤色論文”旗號的國內第三方機構提供種種論文服務的灰色產業鏈應運而生。《中國科學報》記者曾暗訪第三方機構揭示了代寫論文交易,花幾萬元就可以在SCI影響因子為0~1的期刊上發表論文。

    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曾評價醫學界買論文的現象:“評價醫生的方式并不是發表論文,而是救死扶傷、看病救人。”他還指出,科技成果的評估體系要因工作性質和學科內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切都以發論文為唯一的標準。

    相關文章

    一個無人踏足的重要發現!985教授發表經驗

    “張老師總是非常及時的給我們批閱論文,大多近乎重寫。”“他經常凌晨還在看文獻,一個快50歲的人了都這么拼,我們還有理由偷懶嗎?”張強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對學生的指導與......

    腦癱小伙發2篇SCI,在蘭大旁聽12年,卻因無學籍拿不到學位

    高考僅262分,卻發了5篇數學期刊論文。這是一位腦癱小伙的真實經歷。不僅如此,他還修完了從本科到博士的所有課程,甚至達到985高校申請博士學位的要求:至少發兩篇SCI。消息一出,迅速火上熱搜,當事人謝......

    論文打破技術空白,30歲一作即將回國就職

    剛剛博士后出站的胡鴻杰,以一作身份新發了一篇《自然》論文。結果,他的“電話被打爆”了。在論文發表僅一周時,下載量就已經超過了44000次。這篇論文由胡鴻杰所在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徐升團隊完成,題目是......

    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論文庫正式上線服務

    近日,國家農業圖書館正式上線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論文庫,實現了全院學位論文特色資源本地化保存,增強了學術資源成果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將有效促進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國家農業圖書館自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

    光明時評:嚴格本科論文抽檢制度值得肯定

    本科畢業論文要擠干水分了。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教育廳日前印發《浙江省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全省所有本科專業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

    學者談ChatGPT或帶來論文造假

    最近,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開發的全新“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全球。作為一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它不僅能和人展開互動,還能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

    評職稱,對論文、學歷、獎項有新要求!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近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破解職稱評審中的“一刀切”、簡單化問題,進一步激發專業......

    重磅|學術論文編寫標準發布!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大學、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中國科......

    假期刊敲警鐘人才評價要把好論文質量關

    近日,北京審理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自印假期刊,制作山寨檢索截圖,供人發表論文,每篇論文收取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版面費;4年時間發論文10多萬篇,牟利1800多萬元。在很多單位,發表論文是獲評職......

    中國發表了超四分之一的高被引論文

    2022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了《2022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9月,中國的熱點論文數為1808篇,世界排名升至第1位。中國高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