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與健康醫療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日前,在天津舉行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在人工智能的持續賦能下,醫藥、醫療發展的潛力正逐漸釋放。不但疑難雜癥的破解迎來曙光,而且將更多醫生從基礎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更專注醫療難題攻堅。智慧醫療造福人類前景值得期待,數字健康產業藍海待開掘。
智慧醫療讓夢想照進現實
既能對聽力進行檢測,又能通過字幕助聽,在世界智能大會的智能科技展上,一款形似耳機、小巧精致的“訊飛智能助聽器”吸引了現場不少目光。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零售部市場經理任小宇介紹,為切實解決聽損患者“聽不清”的社會醫療難題,科大訊飛開發了智能化助聽器產品,實現數字多通道、App自主驗配、自適應場景識別等功能。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醫療領域創新應用,智慧醫療提升了人們的健康生活品質,也成為醫療行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智能體溫管理是智能科技在醫療領域的重要應用。此次大會上,碧迪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攜最新款目標溫度管理系統產品亮相。該公司北區銷售經理柳春剛介紹,過去給患者降溫要通過冰敷、酒精擦拭,降溫效率低、不可控。引入自動監測、自動反饋和水凝膠專利技術后,如今的醫用控溫毯可實現迅速降溫、平穩持久,極大節省了醫護人員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中國電信推出的“醫療影像數據共享平臺”則致力于推進醫療大數據的整合應用,推進國家檢驗檢查數據共享互認,在保證數據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緩解老百姓關心的檢查難、查詢難、調閱難等問題,實現醫療資源共享,節約社會資源。
在搭建起來的“天津市智慧健康云影像惠民服務平臺”上,患者注冊數、文檔數、共享調閱數等可對外展示的統計數據應有盡有。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政企客戶部衛健行業中心總監王炅介紹,該平臺將醫療機構90%左右的影像數據實時上傳,通過患者授權的檢查數據可實現跨醫療機構共享;患者本人也能實時調閱、分享、下載自己的檢查數據,有助于消除醫療數據信息孤島,真正推動行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智能科技與醫療行業的加速融合,正持續為百姓生活賦能。“比如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引入智能技術輔助測試判斷,就能更精確地進行功能區劃分與病理研究。”在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看來,智能化浪潮勢必成為未來醫療技術領域科研及應用的助力。多位與會專家表示,智慧醫療前景廣闊,將使問診效率、診斷準確性及求醫用藥的便利程度不斷提升。
智能制藥更科學更環保
線上掛號、分級診療、電子病歷……以大數據手段創新發展大健康產業,構建智慧醫療體系,在全國多地落地。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向制藥領域延伸,高效、綠色制藥成為可能。
傳統藥物合成生產通常采用反應釜式的批次生產方式,存在溶劑使用量大、能耗高等問題。順應智能化發展趨勢的連續反應技術,提供了一種用連續流動化學合成方法代替批次反應的新途徑,安全性更高,“三廢”生成量更少。位于天津開發區的凱萊英已將這項技術應用于制藥商業化,實現了連續低溫鋰化、連續催化氫化、連續光化學、連續臭氧化等不同工藝類型的產業化應用,業務覆蓋醫藥、農藥、涂料、先進材料、生物合成等眾多精細化工領域。
人工智能輔助下,藥物生產更精準。制藥業通過從合成、制造向連續合成、連續制造方向轉型,在提升藥物一致性質量標準、守護人類健康的同時,兼顧了生產安全和綠色可持續。
疫苗生產企業康希諾生物依托建立的mRNA技術平臺,以及自主設計、開發的序列優化軟件,可以得到影響穩定性的關鍵位點及有效提高抗原表達量的最優序列,從而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快速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康希諾生物mRNA疫苗生產基地一期項目設計產能1億劑,目前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作為康希諾生物五大核心技術平臺之一,mRNA技術的應用領域廣泛,除了新冠疫苗的開發,流感疫苗、新冠與流感聯合疫苗、mRNA帶狀皰疹疫苗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等都是未來可行的研發方向。智能技術賦能疫苗生產,將給更多疾病的預防帶來福音。
智能制藥還幫助更多人吃上安心藥、放心藥。浙江大學藥學院教授瞿海斌表示,以過程分析系統作為生產管理手段的連續制藥,確保最終產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希望為醫藥化工行業提供環保安全的一站式智能化共享平臺。”大會期間,浙江昌海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均尉表示,隨著柔性技術應用平臺的開發,制藥安全降本增效不再是夢。
智慧醫療普及任重道遠
人工智能在給更多患者治愈帶來新希望的同時,也使醫生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更專注于疑難雜癥的診治科研攻關。
據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創新聯盟理事長劉士遠對外透露,一份面向全國醫學影像人工智能調研的結果顯示,大醫院的人工智能使用率達到了73%。比如在冠脈影像診療中,以往一個病人從掃描到圖像重建,再到生成報告,往往需要花費30分鐘左右。如今,在人工智能輔助下,重建處理過程縮短到1分鐘左右,大大提高了檢查效率。“檢查速度更快,就意味著一天內醫院能完成的冠脈檢查數量比以前更多了,患者也從中獲益。”劉士遠說。
除此之外,在肺結節、冠狀動脈CTA成像、頭頸部CTA人工智能模型、骨折模型、灌注等檢測上,人工智能已經有很高的檢出率。尤其是在一些容易被遮擋的部位,人工智能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提醒醫生可能存在的病變。
疫情期間,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持續為抗擊疫情提供算力支撐,在藥物篩選、輔助診斷、云端協同診察等多領域加快研發應用。這其中,依托“天河人工智能創新一體化平臺”,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構建了新冠肺炎CT影像綜合分析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實現基于CT影像的新冠病毒肺炎特征檢測功能,可作為臨床輔助診斷手段,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的篩查能力。
在醫院日常管理上,人工智能也不負眾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賈旺表示,依托“天壇大腦”這個高度智能化的智慧管理中心,可以看到醫院每一個局部的運行狀態,且每隔15秒鐘大屏就滾動一次展示實時狀況,讓醫院通過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字健康產業前景可期,但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技術進步與醫療需求驅動齊頭并進。而且,擅長人工智能又熟悉醫療行業的技術人才緊缺。雖然國內出現了不少智慧醫療應用,但現有應用量依舊不足以驅動產業高速發展。與此同時,醫療行業也存在數據安全風險。如何兼顧便利性與安全性,將是伴隨智慧醫療發展的永恒課題。
360集團天津公司總裁劉霏認為,醫療機構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機構,其網絡安全不僅關系到醫療機構本身的安全運行,還直接關乎社會和諧穩定。他建議,通過搭建醫療衛生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可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實現監管與運營等業務流程貫通。
智慧醫療要惠及更多群眾任重道遠。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書記王建國表示,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向縱深發展,不僅深度賦能衛生健康行業,而且還關系到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行業主管部門責無旁貸。
許多人工智能研究人員認為,未來,超級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不過,對于這種風險,存在廣泛的分歧和不確定性。這些發現來自對2700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調查,他們最近在6個頂級人工智能會議上發表......
202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9日開幕,人工智能技術及相關應用是今年展會最大的熱點。據展會主辦方美國消費技術協會介紹,將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家企業參加為期4天的展會。其中,除佳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人工智能日益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落地,極大改變了既......
近日,科技部監督司發布《負責任研究行為規范指引(2023)》。《指引》共11個部分,覆蓋了科研活動的主要方面和重點環節,針對科研人員、科研單位、科研資助機構、科技類社團、學術期刊等不同主體,提出了開展......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已是新的一年,那些舊歲未完成的夢想又將翻開新章。去年底英國《自然》雜志刊文預測的2024年十大科學進展中,人工智能的進步和ChatGPT人工智能占據前兩位。人工智能的發展,在過去......
12月26日,由京能集團主辦的“浮點時代·京能智算”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上莊)發布儀式在京舉辦,宣告由京能集團承建和運營的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上莊)正式上線。中科曙光是該算力平臺的項目建設......
近日,BOE(京東方)顯示工業大模型正式發布,該大模型在原有的AIoT技術底座基礎之上,深度融合BOE(京東方)半導體顯示行業知識與經驗,旨在向研發設計、生產管理、制造執行、管理服務等顯示制造核心場景......
今年3月ChatGPT-4上線以來,國內科技龍頭企業密集推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義千問”、華為“盤古”、360“智腦”、昆侖萬維“天工”、京東“靈犀”、科大訊飛“星火”、騰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大數據中心研究員徐洪河,聯合天津大學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筆石化石多模態數據集以及深度學習殘差網絡算法,在筆石化石智能識別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獲批項目分別是信息管理學院李綱教授《情報學視角下的科技安全領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