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和水利部等四部委昨天(6月28日)聯合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到2030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生態安全格局初步構建。
根據《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黃河流域未來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原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與黃河流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守住黃河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在保護重點上,黃河上游地區以水源涵養為主,中游地區重點是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則以濕地保護修復為主。通過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等措施,維護黃河生態健康。
預計到2030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將明顯改善,生態安全格局初步構建。到本世紀中葉,重現黃河流域生機盎然、人水和諧的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黃河流域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正是為了抓住我國加快綠色發展的新機遇,實現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
2020年,黃河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比2015年提高了28.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降低了16.7個百分點。黃河流域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黃河干流實現連續22年不斷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立,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6處,流域生物多樣性水平明顯提升。
但與此同時,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流域經濟發展模式仍然偏重偏粗。煤化工、焦化、鋼鐵等企業沿黃河干支流集中分布。此外,黃河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黃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生態環境補水占比僅為7.7%。部分支流生態流量不足,生態環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三是流域生態環境脆弱。高原冰川、草原植被、濕地生態極易遭受破壞,修復和恢復難度大。
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到細化落實“四水四定”。未來黃河流域將推進產業全面綠色發展,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
“四水四定”指的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針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和過度開發利用的問題,《規劃》提出將科學制定水資源環境承載要求。強化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水資源承載狀況確定土地用途,支持生態功能區人口逐步有序轉移。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
《規劃》特別強調了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進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鼓勵科技含量高的綠色工業發展。推進資源產業深加工。推動汾渭平原化工、焦化、鑄造、氧化鋁等產業集群化、綠色化、園區化發展。沿黃河一定范圍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將分期分批遷入合規園區。
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強調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堅持節水優先,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污染治理、美麗河湖水生態保護,努力維護黃河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強調,建立健全覆蓋全流域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的取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對黃河干支流規模以上取水口實施動態監管,合理配置區域行業用水,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當地政績考核范圍。
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開展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地方政府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實施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對于保留的排污口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到2025年,完成所有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點湖泊排污口整治。
以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源區為重點,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加強天然林、草地保護,以封育保護為主,因地制宜實施封禁治理,疏解人類活動壓力,采取適度種植林草措施修復退化植被,盡可能維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中國工程院舉辦建院30周年紀念大會6月3日,中國工程院召開建院30周年紀念大會,發布了院士主導或參與的100項工程科技成果與中國工程院100項戰略咨詢研究成果,以此撫今追昔,踵事增華,不斷開創工程科技......
6月5日,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現場,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24年度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名單,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等6人為生態環境部第六批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生態......
6月5日,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現場,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24年度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名單。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向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頒授聘書。6位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分別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分黨組書記、......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社會工作部,有關單位: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推動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
2024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正式發布《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用全面翔實準確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了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情況,全方位展示了2023年全國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為提升空氣質量預報能力,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年度培訓計劃》,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主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承辦的2......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水質硝酸鹽氮的測定氣相分子吸收光譜法》等6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標準征求意見稿及其編制說明,可登......
生態環境部公布6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征求意見稿,具體征求內容如下:《水質硝酸鹽氮的測定氣相分子吸收光譜法 》《水質丙烯酰胺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法 》《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
生態環境部日前召開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全面總結新時代以來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切實抓好當前重點工作作出明確指示。會議要求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做好“三個準確把握”,即準確把握現代化生態......
記者7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面啟動。7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對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7個省(市)開展為期約1個月的督察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