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1-25 22:59 原文鏈接: 太陽能研究二十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舉行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舉行太陽能研究二十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20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團隊啟動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研究,是國內最早啟動相關研究的團隊。目前,太陽能人工光合成研究已成為大連化物所重要的學科發展方向。為了更好地總結凝練科學問題、聚焦學科發展前沿,大連化物所特舉行此次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會。

    開幕式上,大連化物所黨委書記金玉奇指出,20年前,李燦在紫外拉曼光譜以及傳統催化領域的研究已經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而當時太陽能研究在國際上關注很少,在這個背景下,李燦前瞻性地部署了太陽能研究方向,經過持之以恒的攻關,分別在基礎科學前沿和液態陽光工業化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研究所培育了新的學科方向,培育了一大批太陽能領域骨干人才,李燦團隊已成為了國際人工光合成領域的領軍團隊之一,這種科學家的前瞻性和不懈堅持正是我所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和體現。金玉奇表示,相信李燦帶領的太陽能團隊在當前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可以肩負起中國科學院“排頭兵”和“國家隊”的責任,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李仁貴作為團隊成員代表,作了題為《逐夢追光二十載——紀念太陽能研究二十周年》的報告,分別從歷史回顧、重要時間節點的代表性工作與事件、取得的研究成果概述、未來展望等四個方面,回顧了大連化物所太陽能研究從零開始到今天的發展歷程。

    李燦以《近二十年科學研究回顧》為題,對自己的學術發展歷程和學術思想演化作了詳細系統的學術報告,并分享了自己從1983年入所求學,到1996年回國工作,再到2001年啟動太陽能光催化研究整個歷程,并對自己在每個階段的學術方向部署和學術思考作了簡要介紹:從早期的合成氨/氨分解、甲醇燃料電池、多相手性催化、超深度脫硫、紫外拉曼光譜、生物催化等研究方向,一直到后來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太陽能科學利用,這些研究方向后來發展成為大連化物所乃至我國重要的學科發展方向;尤其介紹了他為什么在2001年前后,在國際上太陽能光催化研究處于“冰河期”時,啟動這一挑戰課題的背景和原因。

    李燦還分別以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實例,系統地講解過去20多年的研究發展歷程和學術思想,分享了自己科學研究過程中與幾位恩師,例如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燮賢等人之間的珍貴故事,表達了對恩師的深切懷念。最后,李燦以自己多年的科學研究感悟和體會寄語年輕人:科學研究的樂趣和驅動力源于探索未知奧秘的好奇心和為人類社會的貢獻;要處理好堅守和創新、耕熟和拓荒的關系;要即知即行;生命有限,要珍惜當下,及時做更重要的事情;要經常保持謙虛、好學和創新的心態。

    此次紀念活動還邀請多位專家學者作了大會邀請報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孫立成作了題為《人工光合作用探索之路——與李燦院士同行二十載》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其在人工光合成,尤其是分子催化劑水氧化機理方面的研究進展。廈門大學教授王野作了題為《碳一和生物質分子光催化轉化》的學術報告,系統闡述了其在光催化相關方向的最新研究進展。連續兩天的學術研討會上,先后有60多位李燦培養的來自國內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分別作了研究工作匯報,分享了求學階段與李燦的點滴往事和感悟。

    學術研討會后的閉幕式上,舉行了《駐足回眸——暨紀念啟動太陽能研究二十周年》的首發儀式。該書回顧了李燦60余年的個人經歷以及在3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的學術成果等,該書的主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方堃簡要介紹了該書的內容和籌備前后的相關情況。


    相關文章

    2022中國太陽能熱發電大會在敦煌召開

    2月26日,“2022(第十六屆)中國太陽能熱發電大會”在甘肅省敦煌市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太陽能熱發電大會永久名譽主席徐建中在書面致辭中表示,太陽能熱發電帶有長時安全儲熱技術,是新型電力系統中能......

    科學家解決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壽命問題

    2月17日,“90后”江蘇小伙兒李崇文和他的博導鄢炎發在Science發表論文。這項關于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被認為解決了下一代太陽能電池續航問題,使其實驗室壽命超過3500小時,為當前的國際頂......

    太陽能界面蒸發技術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人工環境節能技術研究室董凱軍團隊在相變蓄熱材料強化太陽能界面蒸發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太陽能-熱能......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繆峰:在原子世界里“搭積木”

    《人民日報》2023年02月22日第06版版面截圖繆峰在作學術報告。受訪者供圖原標題: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繆峰——在原子世界里“搭積木”(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人物名片繆峰:1982年生,江蘇海安人......

    微米級太陽能電池,在這所世界級大學誕生

    這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開發的一款超薄太陽能電池,整個結構只有2~3微米厚。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都比較笨重,像一塊厚厚的板↓而這款超薄太陽能電池可不簡單!MIT的研究人員打破常規,開發出一種可......

    《三體》電視劇粒子對撞機出圈,眾物理學家前來“打卡”

    《三體》電視劇開播以來,好評不斷,無論是劇情、選角、演技,還是場景、特效都非常接近原著。粒子物理學家“海伯利安”在知乎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他表示:“電視劇的粒子物理實驗毫無槽點,細節拉滿,電視劇確實......

    超輕太陽能電池可將物體表面變為電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師在最新一期《小方法》雜志上刊發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款超輕太陽能電池,可快速方便地將任何表面變為電源。這款比人頭發絲還纖薄的太陽能電池黏附于一塊織物上,重量僅為傳統太陽能......

    《物理世界》公布2022年度十大突破

    月8日,英國《物理世界》雜志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突破,涵蓋從量子、醫學物理學、天文學到凝聚態物質等各個方面。這十項突破是由《物理世界》編輯小組從今年在該雜志網站上發布的涵蓋物理學所有領域的數百項研究......

    粒子物理走到盡頭了嗎?王貽芳這樣說

    “粒子物理研究將回到依靠實驗指引的范式上,離開‘驗證標準模型’的范式。”12月3日,在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沙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說。上世紀50年代,大量新粒子......

    跨界3個專業,她完成高難度實驗發《科學》

    “這個實驗真的可以完成嗎?我得去現場看看!”美國工程院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教授RobertO.Ritchie為何如此激動?原來是有人設計出了一項他們一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