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鐵的來源
1.來自食物,正常人每天從食物中吸收的鐵量1.0~1.5mg、孕婦2~4mg.
2.內源性鐵主要來自衰老和破壞的紅細胞,每天制造紅細胞所需鐵20~25mg.
(二)鐵的吸收
動物食品鐵吸收率高(可達20%),植物食品鐵吸收率低(1%~7%)。食物中鐵以三價鐵為主,必須在酸性環境中或有還原劑如維生素C存在下還原成二價鐵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腸黏膜是吸收鐵的主要部位。鐵的吸收量由體內貯備鐵情況來調節。
(三)鐵的轉運
借助于轉鐵蛋白,生理狀態下轉鐵蛋白僅33%~35%與鐵結合。血漿中轉鐵蛋白能與鐵結合的總量稱為總鐵結合力,未被結合的轉鐵蛋白與鐵結合的量稱為未飽和鐵結合力。血漿鐵除以總鐵結合力即為轉鐵蛋白飽和度。
(四)鐵的分布
正常成年人體內含鐵量男性為50~55mg/kg,女性為35~40mg/kg.血紅蛋白鐵約占67%,肌紅蛋白鐵約占15%,貯存鐵占29.2%,組織鐵、含鐵酶則含量甚低。
(五)鐵的貯存
有兩種形式: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前者能溶于水,主要在細胞質中;后者不溶于水,可能是變性的鐵蛋白。體內鐵主要貯存在肝、脾、骨髓等處。
(六)鐵的排泄
主要由膽汁或經糞便排出,尿液、出汗、皮膚細胞代謝亦排出少量鐵。正常男性每天排鐵0.5~1.0mg,女性1.0~1.5mg,哺乳每天可排泄1mg鐵。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人體中發現了100多個可能影響血壓的基因組新區域,并確定了幾個與鐵代謝和腎上腺素能受體有關的風險基因座。這些見解有助于發現潛在的血壓藥物靶點。NIH領導的研究發現,遺......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不同于凋亡而依賴于鐵離子的細胞死亡新方式。安鵬(右一,第二作者),閔軍霞(通訊作者),王福俤(通訊作者),王浩(左一,第一作者)雞代表健康生命或健康肝細胞;黃鼠狼......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工作發現,鐵代謝關鍵基因“鐵調蛋白”能夠抵御機體細菌感染,在細菌感染的免疫防御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論文于15日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細胞發現》。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
6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Blood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所王福俤研究組的科研論文Ferroportin1deficiencyinmousemacrophagesimpairs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