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14 15:17 原文鏈接: 為了大西北的綠水青山記中科院院士邵明安

      他生長在南方的魚米之鄉,卻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運動軌跡,他常年與荒山野嶺為伴,為黃土高原生態恢復做出杰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邵明安扎根西北36年,將科學報國、嚴謹治學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播撒給一代代知識分子。

      將堅韌的心植于黃土

      20世紀80年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過的人,幾乎都對邵明安搭建在溫室內的數個大型“土柱”印象頗深:為精確測量小麥根系在不同供水條件下的生長狀況,邵明安放著研究生宿舍不住,在溫室里一住就是一年多。有一次,為避免下雨時水分滲入影響實驗數據準確性,他在將遮雨棚推到實驗土柱上時不慎觸電,差點危及生命。

      “有人說邵明安是個‘瘋子’,但我覺得,他是一個做任何事都力求完美的人。”邵明安的同事劉文兆研究員回憶說,邵明安用簡單的設備、新穎的方式解決了大量科學問題,在讀研期間就發表8篇論文,其中1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1篇名為《植物根系的吸水數學模擬》的論文發表在國內頂級學術期刊《土壤學報》上。

      1982年懷揣著一腔熱血來到楊凌的邵明安,面對著的是一個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簡陋、每年都有大量科研人員“孔雀東南飛”的荒涼之地。但他卻在畢業后留了下來,針對西北旱區的特點,拓展了土壤干層的相關研究:即黃土高原地區的深厚土層中,有雨水和地下水均難以補給到的區域,如果種植的植物耗水量過大,可能該區域會隨著植物根系的不斷生長而擴大面積,最終不僅會制約植物本身的生長狀況,還會對臨近植物以及后續在附近栽種植物的生長產生制約影響。

      通過對黃土高原植物——水分關系實驗獲得的大量數據,邵明安終于研究出來根據土壤水分的再分布過程推求土壤導水參數的新方法,有效解決了困擾該領域相關參數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問題,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土壤物理學界的肯定。

      “科研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1992年11月,邵明安被公派到美國開展合作研究,其間轉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時,面對導師的挽留,他態度堅決。畢業答辯剛一結束,邵明安就乘機飛回國內,甚至連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

      作為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的工作場所多在荒郊野外。如今雖已年過花甲,他仍堅持每年要在野外試驗站住上一段時間。在位于陜北的神木試驗站駐站時,為盡可能地多獲得一些實驗數據,他經常清晨5時和學生一起上山采集樣本,8時下山分析實驗數據,下午4時再上山,天黑后才回來。7平方公里的小流域,他走了不知多少遍。

      西農大水保所研究員王力說,邵明安自1996年回國至今,僅在神木站就培養出碩博研究生50余名。“邵老師總說‘科研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經常去神木站指導學生的實驗,讓遠離家鄉的同學們感受到溫暖。”

      西農大水保所副研究員朱元駿說,邵老師建立了植物根系吸水的機理模型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動力學模式,這些成果在理論上明顯優于國際上已有模型和模式。最近,邵老師又將研究目光落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載力的相關科學問題上。

      “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測算出不同質地土壤中的含水量及對植被的承載能力。這樣一來,今后人們在造林固沙、退耕還林時,就會有更準確的信息作為支撐。”朱元駿說,這對提高還林還草效能、恢復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和加快“美麗中國”建設都意義重大。

      為綠水青山奮斗一生

      邵明安經常工作到凌晨,夜深人靜時,他往往還要修改學生們的論文,整理科研項目的匯報材料。去年4月的一天,在連續幾個通宵指導博士生的畢業論文過后,邵明安準備駕車去中國科學院大學上課,但車輛剛一發動,他心臟驟停、陷入昏迷。20多分鐘后,他才在血泊中蘇醒,發現汽車撞在停車場的墻上,油箱險些被撞壞,命懸一線。

      就像是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邵明安曾在住院期間在病床上為學生講授“土壤物理學”,曾掛著心臟和血壓動態監測儀為研究生做關于“如何更好地做科學研究”的報告。同學和同事經常勸邵明安多休息、注意身體,邵明安總說:“人的一生太短暫,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為國家多做一點事。”

      雖有諸多榮譽加身,但邵明安卻對簡樸的生活甘之如飴:記者見到他時,他衣著樸素,穿的是一件學術會議的紀念T恤。妻女都在北京,他卻常年一個人住在楊凌。去過他家的人,都對房屋的簡陋印象深刻:20世紀90年代的老房子,水泥地、80年代的舊棉被、舊家具……

      “邵老師常說,如果太過關心物質生活就會分心,他的心思都在科研上。”西農大研究生趙春雷說。

      邵明安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與土壤打交道,我還會堅持下去,為大西北的綠水青山奮斗一生。我還會帶領更多年輕人致力于土壤科學研究,爭取讓我們的下一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相關文章

    打好組合拳陜西千湖濕地獲榮譽稱號

    作為寶雞市民的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馮家山水庫2/3的水面在千陽縣境內。水庫庫面是陜西千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庫尾是千湖國家濕地公園。圖片來源于網絡近日,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十堰年會”上,陜西千湖......

    營造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草長鶯飛春已至,又到一年植樹時。在植樹節到來之際,記者專訪了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記者:2019年是新中國設立植樹節40周年。40年來,植樹節在推動國土綠化、培養全社會生態......

    生態環保扶貧的科學指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保護環境,改善民生,是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兩大攻堅戰,事關國家......

    綠水青山怎樣成為金山銀山

    前不久回湖南作鄉村調研,走訪了14個縣、28個村,看到貧困地區農民開始富起來,由衷感到欣喜,從而對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了更深領悟。40年前離開家鄉,那時候也是山青水綠,可農民窮得......

    為了大西北的綠水青山記中科院院士邵明安

    他生長在南方的魚米之鄉,卻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運動軌跡,他常年與荒山野嶺為伴,為黃土高原生態恢復做出杰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

    為了大西北的綠水青山記中科院院士邵明安

    他生長在南方的魚米之鄉,卻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運動軌跡,他常年與荒山野嶺為伴,為黃土高原生態恢復做出杰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

    專訪副秘書長索爾海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中國智慧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在當下中國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各界的價值追求,同時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從“死亡之海”到廣袤......

    “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綠水青山

    5月9日2時28分,我國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負責人9日表示,高分五號衛星是國際上熱紅外波段空間分辨率最高的民用衛星,對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

    高技術中心組織一線專家赴浙江基層調研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加強科技干部實事求是、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的作風建設,近日,高技術中心副主任卞曙光與“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專家組一行赴浙江省麗水市縣開展“鄉村振興”主......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