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2日召開的2023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次發布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結果,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預測潛力2.58萬億噸,可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重要支撐。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是指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將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面以下的深部咸水層、枯竭油氣藏等地質體中,通過構造地層封存等方式實現二氧化碳與大氣長期隔絕的過程,按照封存位置不同,可分為陸域封存和海域封存,是降低溫室氣體含量、緩解溫室效應的重要手段之一。
11日,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我國首條百萬噸、百公里高壓常溫密相二氧化碳輸送管道——“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二氧化碳輸送管道正式投運,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二氧化碳長距離密相管輸,對推動......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太陽能反應堆,可將捕獲的二氧化碳(CO2)和塑料廢物轉化為可持續燃料和其他有價值的化學產品。在測試中,CO2被轉化為合成氣,這是可持續液體燃料的關鍵組成部分;塑料瓶則被轉......
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6月7日出版的《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上刊發論文稱,泄漏的氫氣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是二氧化碳(CO2)的12倍。這是迄今對......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科研成果此前備受關注,在5月27日舉行的中關村論壇第二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延和表示,目前科研團隊建立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噸級中試......
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重新利用有120年歷史的科特雷爾方程來理解二氧化碳在受到電化學作用時發生的反應,目的是將氣體轉化為有用的產品。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經典方程可以幫助電化學家控制反應,創造出理想的產品,......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葡萄牙的一座離岸死火山有可能儲存1.2-8.6千兆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該國24-125年的工業排放。該方法涉及"原地礦物碳化",即二氧化碳與特定的巖石元素發生反應......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龍替代化石基尼龍、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業廠房里生產出來。這,就是合成生物技術。“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現在我們......
研究人員在調查南大洋翼足目動物的生命周期時,發現不同物種對海洋變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大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CO2)排放被世界上的海洋吸收。當這種吸收發生時,二氧化碳與海水相互作用,導致海洋的pH值下降......
鑒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碳捕獲,即從大型排放源中封存二氧化碳,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已經發生了數百萬年,但其能力遠遠不足以補償人為的排放。甲酸鹽可以被設想為碳中性生物經濟的核......
隸屬于遼河油田的大連石油交易所近日完成了全國首單液體二氧化碳線上現貨競價交易。此舉改變了以往石油石化產品線下交易的傳統模式,為后續我國液體二氧化碳交易開辟了新渠道。近年來,我國液體二氧化碳需求量呈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