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7月4~5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生物質能大會上了解到,我國在生物質能多樣化利用方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技術基礎已經具備。隨著創新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生物質能規模化發展即將提速。
據了解,我國的生物質能源研發雖然起步較晚,但已擁有相當的技術積累和支撐,技術水平基本與國外相當。以非糧燃料乙醇為例,我國利用薯類、甜高粱、小桐子等非糧作物/植物生產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術已進入示范階段。其中,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曲音波教授等開發的玉米芯廢渣制備纖維素乙醇技術,使纖維素乙醇生產成本接近了糧食乙醇。在該技術基礎上,山東龍力公司率先在國際上建成了3000噸/年玉米芯纖維素乙醇的中試裝置和萬噸級示范裝置,5萬噸/年纖維燃料乙醇項目也已獲發改委核準。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永安指出,我國生物質能多樣化利用已經取得較大進展,生物質發電、液體燃料、燃氣、成型燃料等多種利用方式并舉,技術不斷進步,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良好勢頭。但與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相比,我國生物質能產業規模還較小,在產業、技術和市場方面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農村能源處處長韓江舟表示,我國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質能為4.3億噸標準煤,目前生物質能原料的收集還有難度,產業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與會專家認為,今后要實現生物質能發展大步走,應開展生物質能創新,推進節能減排;同時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國際經驗,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實施“走出去”戰略。
針對核心技術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與企業沒有形成有效結合的現狀,去年發布的《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將在大型企業建立生物質能創新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開展應用研究和系統集成,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同時,鼓勵企業加強對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逐步建立自主創新的技術體系。韓江舟表示,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的目標,能源局將進一步完善創新機制,積極推動生物質能可持續發展。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李靜表示,今后發改委將繼續以秸稈綜合利用為核心,實施秸稈氣化、秸稈清潔能源入農戶、秸稈固化成型等工程,深入推進農村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積極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今年8月,張俐娜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參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
醞釀已久的能源法正加快落地步伐。4月10日,國家能源局就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主要涉及:推動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提高能源供應能力,健全能源普遍服務......
青島生物質天然氣項目并網運營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將生物天然氣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建立分布......
對生物質發電廠常用的18種秸稈燃料進行的高溫(550℃)模擬燃燒實驗表明,秸稈的平均灰分含量為9.33%.秸稈灰分的主要組成為大量不能直接利用的硅酸鹽(含量為25.85%)、鈣鹽(含量為23.34%)......
生物質燃料是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全新燃料,具有再生性、多元化以及低排放等優勢。其中生物質燃料在熱值較低、多變性以及破壞大氣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阻礙了發展與普及。因此需要根據實際需求,深入研究生物質鍋爐......
1前言生物質包含了全體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相比較于傳統的活化石而言有著更好的可再生性,能夠用做資源。在用作資源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厭氧發酵的過程,文章就此進行分析。2厭氧發酵在生物質發酵的應用厭氧發酵技術是......
一、什么是生物質根據IEA(國際能源機構)的官方解釋,生物質是指各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有機體,通俗來講,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由于近年來一直在呼吁使用清潔能源,生物質作為一種清潔能源......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顯著增長Fraunhofer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德國發電總量為5156億千瓦時。其中,風力發電量達到1272億千瓦時,占發電總量的24.67%;生物質發電為444億千瓦時......
日前,德國行業組織Fraunhofer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德國電力生產年度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46%,比2018年提高5.4個百分點。這是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首次......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研究組通過對木質素合成進行細胞特異性精準調控,實現了木質纖維生物質利用效率的顯著提高,同時增加植物木質纖維生物質的積累。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新植物學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