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制出更強有力的癌癥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聚焦美國癌癥研究40年。圖為一張前列腺癌細胞的掃描電子顯微圖片,自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法》以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改變。(圖片提供:《科學》)
1971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癥法》,擴大國家癌癥研究所的規模、職責和范圍,創立國家癌癥研究計劃,目標是通過大規模增加研究經費,消除癌癥帶來的死亡,吹響了美國向癌癥宣戰的號角。2011年3月,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向癌癥進軍40年特刊,慶祝《國家癌癥法》頒布40周年。
1937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批準《國家癌癥研究所法》,國家癌癥研究所正式成立,隸屬國立衛生研究院(NIH)。1971年頒布的《國家癌癥法》,賦予了國家癌癥研究所更多的獨立權,極大地促進了癌癥研究。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經費在一夜之間上升了23%,達到2.33億美元,之后一再攀升,2010年的經費達到50億美元。從1971年開始,國家癌癥研究所在科學、治療和預防上共花費約900億美元。
經過40年的戰斗,成效如何?從1990年開始,美國癌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開始下降,但今天,癌癥仍然是美國和世界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多種癌癥仍不可治愈,癌癥研究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事業,人類抗癌之路依然漫長、艱巨。
1971年12月,在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癥法》時,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思考和攻克一些棘手難題。
在1971年發表于《科學》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提出:染色體數量的異常如何導致腫瘤細胞的增加?組織特異性標記物能用于確定來源于上皮和間充質的實體瘤嗎?能否調控免疫系統,讓它將腫瘤細胞識別為外來入侵者而將之從身體內根除?病毒在人類癌癥中發生作用了嗎?
有人質疑:40年后,癌癥研究人員仍然還在設法解決同樣的問題,癌癥研究好像沒有什么進展。《科學》的文章認為這有一部分是事實,但重要的是,自從尼克松第一次“向癌癥宣戰”時,癌癥戰役已經改變了治療方法、挽救了生命。文章列舉了40年來的重要事件:
1978年,美國開始了第一個癌癥生物學治療方法——α干擾素的臨床試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抗雌性激素它莫西芬(tamoxifen)用于預防乳腺癌的復發;1980年,羅伯特·加洛和其他人分離出人類T細胞嗜淋巴細胞病毒1型,這是一種引發癌癥的病毒;1983年,研究人員創建出幾種聯合免疫缺陷小鼠,作為癌癥研究的模式動物;1985年,對乳腺癌患者的隨機臨床對比實驗顯示,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加上放射性治療,其效果與乳房切除手術一樣;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羅德·瓦爾默斯和邁克爾·畢曉普,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第一個原癌基因;1992年,FDA批準紫杉樹皮衍合成生紫杉酚(Taxol)用于乳腺癌治療;1996年,美國癌癥協會和其他報告指出,美國癌癥死亡率第一次呈現實質性下降,從1991年到1995年下降了2.6%;1998年,FDA批準單克隆抗體藥物赫塞汀(Herceptin)用于治療過度生產HER2的轉移性乳腺腫瘤;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對《紐約時報》說,阻斷腫瘤血管的生長能“在兩年內治愈癌癥”;2005年,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啟動癌癥基因圖譜計劃;2007年至2008年,乳腺癌發生率下降,主要歸功于更好的掃描技術和荷爾蒙替代治療法的減少;2010年,國家肺癌掃描試驗發現,螺旋CT篩查能降低癌癥吸煙者的癌癥死亡率。FDA批準Provenge用于轉移性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療等。
盡管如此,癌癥在今天仍然是威脅人類的主要疾病,從1971年到現在,美國癌癥死亡率的降低量并不令人滿意,許多類型的癌癥如前列腺癌等仍不可治愈。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世界癌癥報告》中指出,到2010年,癌癥有望超過心臟疾病成為導致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主要疾病。
為什么癌癥治療如此令人沮喪?《科學》雜志總編輯布魯斯·阿爾伯茨在為本期《科學》撰寫的社論中指出,絕大多數癌癥在被探測出來的同時,長大的腫瘤已經包含了上億個癌細胞。通過許多年變異和自然選擇,癌細胞學會了多變,能夠逃離保護人類身體安全的許多失敗保護機制。比如,兇猛的癌細胞規避了人體精致復雜的生長控制系統,打破了消滅異常細胞的細胞自殺機制,進化出對免疫系統監視的抵抗力。
阿爾伯茨說:“我們如何能發現一種藥物,在有效殺死患者體內的特定腫瘤時不會傷及維持生命的正常細胞?考慮到我們研究和操控細胞能力的提高,新方法的出現是可能的。“
1995年,巴拉克·奧巴馬的母親死于卵巢癌。
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參議員奧巴馬和喬·拜登發表癌癥抗擊計劃:未來5年中將聯邦政府用于癌癥的基金增加一倍;同時與國會合作,增加FDA的經費。2009年,奧巴馬總統在2009年的經濟刺激計劃中,為NIH撥款10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用于美國的癌癥研究,他發誓在未來兩年中增加癌癥研究的聯邦基金,作為“在我們的時代尋找到癌癥治療方法”的動力之一。
2009年3月2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發布新法案:《21世紀獲得通向挽救生命的早期探測、研究和治療的癌癥法》,旨在全面修改1971年的《國家癌癥法》,賦予患者獲得預防和早期探測的權利。
在2009年7月出版的美國《時尚芭莎》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奧巴馬回憶了母親與癌癥抗擊的經歷,他強調政府已增加癌癥研究的經費,他說:“現在是我們承諾向癌癥發起戰斗的時候,這場戰斗的猛烈程度正如癌癥襲擊我們的程度。”2009年9月30日,他宣布:將50億美元醫學研究開支計劃中的10億美元指定用于癌癥基因起因和靶向癌癥治療的研究。
如今,科學家們鑒別出阻礙尋找癌癥治療良方的多種因素,提出了加速癌癥研究的關鍵領域。同時,基于人類基因組項目,現代癌癥研究出現了新方法和新概念。比如,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和國家人類基因研究所合作的癌癥基因圖譜項目;NIH耗資10億美元的以基因組為基礎的癌癥研究項目。國際社會也在努力,英國威康信托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啟動了“癌癥基因組”項目,目標是鑒別在人類癌癥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變異序列和種類。
新方法有望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認識癌癥的基因因子,提高癌癥早期探測能力,發展出全新的早期診斷、治療、預防措施。然而,癌癥的威脅仍然巨大,人類與它的戰斗仍然激烈。
“癌癥是一種導致可怕死亡人數的疾病,對科學家們來說,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仍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阿爾伯茨在社論中說,“我們都曾知道某人罹患癌癥,人們總是希望研究科學家集中精力立即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但是,要研制出更強有力的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癌癥是現代社會揮之不去的陰影。與健康細胞相比,癌細胞行為的改變是由蛋白質過度表達引起的。這些蛋白質具有促進細胞增殖、存活和遷移等功能,其中一些蛋白質很容易被靶向和抑制,而另一些蛋白質則不易被小分子或抗......
西班牙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團隊開發出一種名為DiffInvex的創新計算框架,其可追蹤健康細胞轉變為腫瘤,以及腫瘤在化療過程中的基因進化壓力。DiffInvex被應用于超過11000個樣本,涵蓋了大......
盡管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通常與體細胞突變的積累有關,但大量的表觀基因組改變是腫瘤發生和癌癥易感性的許多方面的基礎,這表明遺傳機制可能不是惡性轉化的唯一驅動因素。然而,是否純粹的非遺傳機制足以啟動腫瘤發生,......
2015年,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下稱中信湘雅)成功阻斷一例視網膜母細胞瘤(RB1基因突變)的遺傳傳遞,誕生了我國首個“無癌寶寶”。十年過去,“無癌寶寶”健康狀況如何?這項技術又有哪些新進展?4......
計算機斷層掃描(CT)產生的輻射可能導致罹患肺癌、乳腺癌和其他癌癥,嬰兒風險增加10倍。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最新研究,每年CT導致的癌癥約占所有癌癥病例的5%。該研究警告,應避免過度......
最近,《柳葉刀》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癌癥防治中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迫切需要相應的數據用于制訂癌癥防控計劃,腫瘤登記相關的真實世界數據因此變得至關重要。腫瘤登記是衡量一個國家癌癥負擔的金標準,能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繆長虹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國際胃腸病學頂級期刊《腸道》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模擬禁食飲食(Fasting-MimickingDiet,FMD)增強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作為全球高發......
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蒂3日警告說,飲酒與癌癥之間有直接關聯,會增加至少7種癌癥發生風險,應提高人們對飲酒危害的認識。穆爾蒂當天發布關于酒精與患癌風險的建議,包括在含酒精飲品的標簽上標注致癌風......
癌癥作為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直是人類亟待攻克的難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杜鵬教授和團隊,提出利用植物中的一種蛋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從而實現對惡性腫瘤的廣譜抗性。這種跨物種基因工程技術,為人類治療......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