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和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侯興亮團隊聯合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朱宏波,在甘薯(Ipomoea batatas L.)抗蟲遺傳基礎解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該研究不僅首次克隆了甘薯天敵害蟲的天然抗性基因,還揭示了其下游天然抗蟲物質的調控機理,為甘薯小象甲田間防治手段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論文通訊作者侯興亮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小象甲是甘薯種植危害最大的害蟲
甘薯是世界重要的經濟作物,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生產、消費和出口國。“我國甘薯產量占全球產量的60%以上,但是全世界都沒有很好的方案去解決嚴重影響甘薯產量和品質的病蟲害問題。”侯興亮說。
據介紹,甘薯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溫帶、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頻繁發生的蟲害已成為制約甘薯生產的主要因素。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種植危害最大的害蟲,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檢疫性害蟲,通過啃咬葉蔓、蛀食薯塊等,在種植期和薯塊儲存期均造成危害,嚴重影響甘薯的產量和食用品質。為了防蟲,種植戶只能噴灑農藥。
甘薯小象甲在亞洲和非洲薯區發生十分嚴重,可造成10%~30%產量損失,嚴重時在50%以上,防范不當易導致絕收,給甘薯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我國南方甘薯種植區一年可多代發生且世代重疊,因氣候變暖,近年來已擴散至長江流域種植區,有逐年擴大趨勢。
“目前農業上尚無小象甲甘薯抗性品種培育,培育天然抗蟲品種是大勢所趨。”侯興亮指出,發掘甘薯自身的抗蟲基因資源,開展抗性分子機制研究,促進抗蟲技術開發和抗性品種選育,是解決甘薯小象甲蟲害最為經濟環保且可持續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甘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侯興亮帶領植物發育與品質調控研究團隊聚焦甘薯重要性狀遺傳基礎與高效精準育種技術的研究。“我們研究創制的種質在顯著提高抗性的同時并未降低品種原有產量和品質,填補了國際上甘薯小象甲抗性種質開發利用的空白。”侯興亮說。
甘薯抗蟲遺傳基礎解析取得新突破
由于甘薯小象甲抗性的研究基礎非常薄弱,甘薯抗蟲資源多樣性不高,導致抗蟲機制研究進展緩慢,有“薯道難”之稱。
侯興亮團隊通過與廣東海洋大學的朱宏波合作,花費多年在蟲害流行嚴重的華南地區搜集不同的甘薯材料,并進行抗蟲評價。歷經3年田間篩選,最終找到了2份珍貴的甘薯小象甲高抗種質。
在研究過程中,侯興亮團隊利用抗感種質構建F1遺傳群體,同時克服了控制條件下抗蟲表型難檢測、不穩定的困難,建立了穩定的甘薯小象甲抗蟲可控評價體系,最終成功定位并克隆了兩個甘薯小象甲抗性關鍵基因SPWR1(Sweet Potato Weevil Resistance 1)和SPWR2。
研究人員還克服了甘薯遺傳轉化操作難、轉化率低、周期長的問題,利用甘薯自身快速增生能力,配合根癌農桿菌定向注射手段,開發了一種高效穩定的新型甘薯遺傳轉化方法。隨后,大量的甘薯遺傳材料證明了SPWR1和SPWR2均正向調控甘薯小象甲抗性。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甘薯對甘薯小象甲的抵抗依賴一種名為奎尼酸的代謝物及其衍生物。奎尼酸對人并沒有毒性,但是會明顯抑制甘薯小象甲胰蛋白酶的活性,通俗來說就是甘薯小象甲吃了含有這種物質的甘薯后,不舒服,所以它們就不吃了。”侯興亮說。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劉旭表示,進一步的昆蟲理化實驗也證明攜帶有1-羥基-奎尼酸基團的衍生化合物均表現出對甘薯小象甲腸道消化酶和活動的抑制活性。“含有高水平奎尼酸的天然變異品種抗蟲性強大,展示出一種有潛力的、兼具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農業抗蟲方案。”
劉旭表示,該研究對推進高產優質多抗的甘薯分子育種,促進特色高值生態農業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帶動甘薯產業的良性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吉林省第二批4項科技攻關“揭榜掛帥”機制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在第一批項目基礎上,第二批擇優選取了中車長春軌道客車、奧來德光電、華信科瑞光電、通化東寶藥業等4家行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榜,......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2023年10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如下:號采購單位采......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師范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長尾鼩鼱屬分類和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在喜馬拉雅地區發現2個哺乳動物新種以及一個待描記新種。圖為雪山大爪鼩鼱生態照。中國科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蘇剛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利用自己發展的精確高效有限溫度張量重正化群方法,完整給出了Shastry-Sutherland晶格量子磁性模型的壓力—溫度相圖,發現該相圖與水的相圖極為相似,同......
2023年10月4日,《NationalScienceReview》期刊在線發表題為《DecodingEffectsofPsychoactiveDrugsinaHigh-DimensionalSpac......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也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簡單的元素。在常溫常壓下,氫以氣態分子的形式存在。然而,在一些極端的條件下,例如巨行星內核、聚變實驗中,稠密的氫(或其同位素)表現出更加豐富的相圖,其中可能包......
中新網南京10月2日電(記者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日消息,北半球金秋十月,成為星空愛好者的黃金季節。天宇在十月期間迎來群英“接檔”:金星合月、日環食、獵戶座流星雨極大、金星西大距、土星伴月......
嫦娥激光三維敏感器工程樣機測試。 本文圖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承擔“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科學與工程載荷研制任務,為世界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研制量子密鑰通信機、量......
金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其大氣演化的重要因素。雖然金星沒有內稟磁場,但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感應磁層。感應磁層和磁鞘的磁場的三維形態關系著太陽風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過......
2023年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共79名,增選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傾斜;向為國防和國家安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