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同面臨的挑戰,也是國際相關領域的研究重點。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團隊,針對當前“一帶一路”災害研究缺乏致災因子、孕災背景本底數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災害風險評估體系等研究難點,在自然災害風險、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等研究中獲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技導報》上。
研究團隊在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的支持下,利用現有國際減災合作基礎,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災科技機構,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以“一帶一路”重大基礎設施自然災害防治與工程減災為主線,研究典型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泥石流、滑坡、冰湖潰決、冰崩、熱帶氣旋、風暴潮等)的形成機理、風險分析、減災關鍵技術,并獲得階段性成果。
研究構建針對不同災害類型及其綜合災害致災因子、孕災環境以及承災體本底數據庫,系統梳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熱點災害事件,揭示其成因與災害影響;綜合內部致災機理與外部孕災條件,構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綜合分區方法;提出針對瀾滄江-湄公河域內國家在聯合防洪合作模式和不同地震危險等級地區防震減災模式等一系列“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自然災害風險協同管理模式。
崔鵬表示,“‘一帶一路’地區減災需求迫切,亟需各國真誠合作、協同創新。”依托相關研究成果,組織并成立了國際減災科學聯盟。在中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等的牽頭下,于2019年5月11至5月12日,聯合巴基斯坦科學院院長、塔吉克斯坦科學院院長等700余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科研機構負責人與知名專家,召開“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大會。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震、海嘯、泥石流、滑坡、冰湖潰決、冰崩、熱帶氣旋、風暴潮等等自然災害活躍,沿線地區抗災能力和風險韌性較弱,影響沿線地區民生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前,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下,“一帶一路”沿線自然災害呈現大規模、高頻次的發育特征,防災減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同繁榮提供科技支撐;培養相關國家減災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有利于整體提升沿線國家當地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收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孕災背景本底數據和匯編“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為重大工程防災減災和風險防控的建設需求提供數據、理論與方法支撐。
圖片來自網絡
10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關于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說,中方將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同更多國家商......
10月17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中車旗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與塞爾維亞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部正式簽署了塞爾維亞高速動車組車輛采購商務合同,這......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于全面深化長三角計量一體化發展的問題征求意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市場監管局,華東國家計量測試中心: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
10月10日上午10時,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此前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有130多個國家代表確......
9月4日,第七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在京開幕。作為科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全球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大會以“數字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來自芬蘭、德國、英國、巴基斯坦等20余個國家約250......
8月21日至22日,“一帶一路”大健康論壇暨重組膠原蛋白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聯合主辦,并得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生物工程學會生物基材......
針對京津冀等地及東北地區嚴重暴雨洪澇災害,8月6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再次緊急預撥3.5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京津冀等地及黑龍江、吉林7省(市)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由地方統籌用于排危除險、應急搶......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在北極亞馬爾,中國石油會同道達爾能源等合作伙伴,升級打造LNG超級工程,“冰上絲綢之路”愈發寬闊......
7月1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與香港特區政府召開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第六次聯席會議。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出席會議并致辭。國家發展改......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地學領域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志:海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2015-2016極端厄爾尼諾事件期間熱帶太平洋西邊界流-新幾內亞沿岸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