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陽性及污染是血培養公認的醫療質量問題,這兩者的出現導致 ICU住院時間延長、醫療成本增高、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及原本可避免的藥物毒性。血培養污染的發生率是 2-3%,美國成人住院患者出現血培養污染的幾率是 2.5%。
美國田納西州 HCA公司的 Septimus等進行了一項比較三種預防血培養污染方法差異的前瞻性、整群隨機試驗,該研究發表在 2014 年 10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雜志上。該試驗共納入43家醫院74個ICU病房,其中42個ICU為社區醫院配置。預防血培養污染的三種方法包括: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陽性患者進行MRSA篩查、分離及鼻腔監測培養(第1組);對MRSA陽性患者進行分離及去除定植菌監測(第2組);不監測但鼻腔使用莫匹羅星及全身每日進行洗必泰擦洗去除定植菌(第3組)。
在維持 6個月的基線期,共從 3399名患者中獲得 7926份血培養標本:第 1組占 32.3%,第 2組占 27.3%,第 3組占 30.4%。在為期 18個月的干預期內,從 9878名患者中獲得 22761份血培養標本,第 1組占31%,第 2組占 32.5%,第 3組占 36.5%。
血培養污染定義為僅從一份血培養標本中就分離出共棲菌。下表為三組標本的污染率:
通過對匹配標本的比較發現,第 3組污染率降低最明顯(優勢比 0.55)。研究結果提示,使用洗必泰擦洗去除定植菌的方法可明顯降低血培養污染率。
該研究有幾個亮點,包括:①研究設計嚴密,納入了一大批社區醫院患者;②研究結果強調從一個新的控制感染計劃中獲得明顯的次級效益;③挑戰 ICU病房的血培養污染,ICU的血液樣本常常是由護士或醫生所抽取。
預防血培養污染視角
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血培養污染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療衛生系統的 Hall 和 Lyman指出了 5個降低污染的關鍵領域:
皮膚準備;
血培養瓶準備;
經外周血取樣;
采血團隊;
使用商業化采樣盒。
使用酒精浸泡的導管帽可降低導管污染,后者常是靜脈導管抽取的血樣本培養假陽性的來源。該研究中的醫院采用了幾種直接降低污染率的策略,其中就包括“消毒管帽”。
2014年 10月 17日在 Medcape上對該研究進行評論的美國北岸大學 Becky A. Smith博士表示北岸大學醫療系統也有相似的血樣本采集策略。
“我們使用 ICU和急診科外的采血團隊進行取樣,并對這些區域提供實時反饋,無論何時出現血培養污染。2013年,由采血團隊采集的血樣本(3277份)的污染率為 0.46%,而 ICU/急診科的 6427份血樣本污染率為 2.16%”,Becky A. Smith博士表示。
預防血培養污染關鍵的是要知道血培養污染可改善。每一家醫院都可提高它們的血培養采血操作以降低血培養污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