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噪聲,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隨著現代工業和軍事的發展,環境噪聲普遍存在,噪聲污染成為世界性七大公害之一。正常環境噪聲強度在30~40 dB,比較安靜舒適;當超過 50 dB(夜間為45 dB)就可能影響睡眠和休息,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當環境噪聲超過 70 dB 就會干擾正常的談話交流,使人感到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長期工作或生活在 90 dB 以上(國家噪聲容許的上限)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無論暴露在一次短暫的強脈沖噪聲或長期反復的噪聲暴露所致的聽力下降,統稱為噪聲性聽力損傷,亦稱噪聲性聾(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
圖片來源于網絡
噪聲性聾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也就是說噪聲引起的聽覺損傷往往是不可恢復的,所以說對于噪聲性聾重點在于預防。
首先,要加強噪聲性聾相關知識的宣教,重點對象為接觸噪聲的人員。因為噪聲性聾僅發生于接觸噪聲的人員,如節假日燃放爆竹、紡織廠工人、戴耳機的話務員、炮兵、艦艇輪機兵、坦克駕駛員、飛機場地勤人員,以及常戴耳機聽隨身聽音樂、長時間在卡拉OK練歌房和迪士高音樂廳的人,并且噪聲性聾聽力損傷程度與噪聲強度和接觸噪聲時間密切相關,大部分噪聲性聾是長期噪聲損傷的積累所致早期癥狀不明顯,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當嚴重到一定的程度又無有效的治療時已悔之晚矣,所以讓他們提高對噪聲性聾的認識,增強噪聲的預防意識是很重要的。
第二,有效的控制環境噪聲是預防噪聲性聾的根本。為了控制環境噪聲,國家制定了嚴格的噪聲衛生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于 1996 年 10 月 29 日通過并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97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規定:8 小時工作噪聲容許標準為 85 dB(A),如果暫不能達到的可適當放寬,但不得超過 90 dB(A)。噪聲暴露時間不足 8 小時,即接觸時間減半,噪聲可容許增加 3 dB,但不得超過 115 dB(A)。要達到國家噪聲衛生標準,使噪聲縮減到安全限度內(85~90 dB(A)),國家和企業必須增加投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廠房建筑和改善機器裝置及技術操作有效地降低噪聲,如在噪聲車間內安裝消聲、隔聲、吸聲和防震等設施。
第三,做好個人對噪聲的防護,降低噪聲到達耳朵的強度。完全避免噪聲是很難做到的,如果必須接觸 85 dB(A)以上的噪聲時,應當配備耳塞、耳罩、防聲帽、防聲通訊等防護用具,并做到正確的使用,如果臨時沒有專業防護用具時,可采用簡易的防護措施,也可到達一定的保護作用,如外耳道內塞以棉花亦能起到一定的防聲作用。
第四,減少噪聲的接觸時間。每日在噪聲環境持續工作時間中要有短暫休息,可以減低噪聲對聽力的損害。青年人要注意盡量減少去卡拉OK房和迪士高舞廳,尤其是聽力已出現異常者。任何隨身聽和MP3的音量要嚴格控制在安全值內,每天聽的時間也要控制。
第五,加強噪聲易感因素的研究,做好噪聲易感人群的篩查工作。可能對噪聲的易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有學者開展了谷胱甘肽硫轉移酶的基因多態性、對氧磷酶-2 基因多態性、編碼鉀離子循環通道的基因(KCNQ4 和 KCNE1)、過氧化氫酶基因(CAT)、原鈣粘附蛋白基因(PCDH15),肌球蛋白基因(MYH14)和熱激蛋白基因(HSP70)等基因與NIHL的相關性研究。人們對噪聲刺激的反應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與遺傳特性、個體差異、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受教育情況、接觸噪聲量及頻率等多重因素有關。盡量減少噪聲易感人群接觸噪聲和從事長期接觸噪聲的工作,減少噪聲性聾的發生。
第六,早期發現噪聲性聾的病例,早期采取相應措施。噪聲性聾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言語頻率在 500-2000 Hz 聽力水平無改變,所以言語交流影響不大,僅在聽力檢查時發現單個頻率聽力下降,特征性 4000 Hz 呈“V”型切跡,但隨著病變的進展,各頻率聽力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對噪聲環境生活和工作者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是必要的,爭取早發現、早處理,避免聽力進一步下降,對噪聲敏感短期內聽力下降者有條件最好調整工作環境。
第七,前面已經反復強調了,噪聲性聾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如果急性接觸強噪聲后引起聽力下降、耳鳴和頭暈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可以應用激素、營養神經和改善微循環的藥物,促進恢復,但目前治療效果并不確切。如果雙耳聽力達到了中度及以上往往會影響正常交流,可能要考慮佩戴助聽器,當聽力水平已經是重度-極重度感音性聾,助聽器效果不佳或無效時,要考慮人工耳蝸植入進行聽覺和言語康復(參見劉博士耳科在線資訊的文章---什么樣的耳聾患者需要植入人工耳蝸)
總之,噪聲性聾的隨著噪聲的存在會長期存在,為了減少噪聲性聾的發生,重點要放在預防上來,加強相關人員的噪聲性聾知識的宣教,提高噪聲防范認識,嚴格遵守國家噪聲衛生標準法規,加強個人防護,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2月27日至3月5日是第二屆國際“帶狀皰疹關注周”,以“帶狀皰疹潛伏身邊,關注風險積極預防”為主題的2023國際“帶狀皰疹關注周”圓桌會近期在北京舉辦。與會專家指出,50歲以上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罹患......
流行性腦膜炎,顧名思義是一種以腦膜炎為主的疾病,通常稱作“流腦”。雖然流腦和流感都是呼吸道傳染病,都是在冬春季節高發,但本質不同,流腦是細菌性傳染病,流感是病毒性傳染病。為什么要提醒寶爸寶媽注意在冬春......
名稱關于公開征求《關于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95分類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12-14文號環辦便函......
日益嚴重的噪聲污染問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源噪聲控制技術能夠有效衰減低頻噪聲,已被廣泛應用于有源降噪耳機和艙室降噪等方面。有源頭靠是有源噪聲控制的一個重要應用,能夠抑制誤差傳聲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162.shtm中新網北京9月13日電9月5日—6日,以“健康醫學的理論體系......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教授黃國英/嚴衛麗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內科學年鑒》(AnnalsofInternalMedicine)在線發表論文,首次闡明了母親圍孕期紅細胞葉酸對子代先天性心臟病(以下簡稱......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亞軍團隊聯合智能工程學院教授蔡銘團隊合作,首次揭示了交通噪聲和中國學齡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發生的關系。相關研究發表于ScienceoftheTot......
第一屆北京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推薦評審工作于2021年12月28日啟動。截止到2022年3月31日,共收到在京18家單位推薦的30個項目。通過兩輪形式審查,共有25個項目進入初審。歷時近5個小時,27......
今年5月以來,世界多國接連報告猴痘病例。該病原本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然而最近這段時間,卻在英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多個非流行國家接連出現,且存在社區傳播,因而引發強烈關注。雖然我國目前尚未出現猴......
疾病預防控制事關人民生命健康,事關公共衛生安全。一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網絡,重大疾病防控水平提高明顯,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艾滋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