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861.shtm
當地時間2月28日,美國ZL商標局(USPTO)做出裁定: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團隊擁有在真核細胞中使用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ZL。此前相關聽證會在2月4日舉行。
這個結果相當于認定,是張鋒團隊第一個發明CRISPR-Cas9來編輯人類細胞并用于制造藥物,而不是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nnifer Doudna 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代表的CVC團隊。(注:加州大學、維也納大學和Charpentier ,統稱“CVC”)
無論張鋒,還是Doudna和Charpentier,都是在基因編輯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頂尖科學家。但在過去近10年間,他們一直在圍繞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ZL展開曠日持久的角逐。
幾乎每一次,都是張鋒占據上風。
張鋒 圖源:ZHANG LAB
“獎場失利”
如果要評選最具爭議的諾貝爾獎,那么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定榜上有名。
這年獲獎的是兩位女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理由是“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領域的重大發現”。她們發現的“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編輯工具,徹底顛覆了人類改造基因的手段和效率,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然而,在鋪天蓋地的“實至名歸”“當之無愧”之外,還有一種呼聲顯得格外尖銳:“為什么沒有他?”
1982年出生的張鋒,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華人科學家之一。34歲就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39歲就已經擁有4個院士頭銜:美國人文與藝術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士。
如果說前述獲獎的兩位女科學家是CRISPR工具的發現者,張鋒則是首次證明CRISPR基因編輯可用于真核細胞的人。
簡單捋一下時間線:
2012年8月17日,Doudna和Charpentier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
2013年2月15日,張鋒在Science發表論文,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進并應用于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
張鋒的論文雖然晚了大約半年時間,但掀起的轟動毫不遜色。因為只有當基因編輯工具在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中發揮作用時,才有可能用于人類的藥物開發和疾病治療。
但尷尬的是,在給基因編輯科學家頒獎這件事上,相比另外兩位女科學家的穩如泰山,張鋒能不能獲獎則成了“玄學”。
3人曾同時獲得:2016年的唐獎生技醫藥獎、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2017年美國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
而與之相對的是,兩位女科學家還曾獲2015年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年阿爾珀特獎、2017年日本獎、2018年卡弗里納米科學獎,2020年沃爾夫獎以及最受矚目的2020年諾貝爾獎,這些都不見張鋒的身影。
ZL得意
相比評獎上的爭議,ZL上的紛爭似乎更為膠著。
“獎場”失利的張鋒,在ZL的“戰場”上似乎更為春風得意。
有人如此比喻:如果說Doudna和Charpentier是找到寶礦的人,那么張鋒就是在這座礦山中挖到金子的那個。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于真核細胞(包括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發現,直接推進了這一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不到10年間,已經至少有10家圍繞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公司成功上市,創業公司更是數不勝數。
這背后的商業價值不可估量——2016年在美國上市的3家基因編輯類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Intellia Therapeutics和Editas Medicine),到2021年市值漲幅已達10-20倍。
最初,張鋒和Doudna等人也嘗試過合作共贏。他們共同創立了基因編輯公司——Editas Medicine。但不久后雙方便談判破裂,Doudna單飛創辦了一家名為Intellia Therapeutics的公司。
CRISPR-Cas9的ZL持久戰,自此拉開序幕。
2014年,美國ZL商標局率先批準了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ZL請求。但Doudna和Charpentier代表的CVC團隊對此極為不滿。他們認為是自己率先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也比對方更早申請ZL。
而張鋒方面則把CRISPR-Cas9技術的ZL拆分成很多個,各個擊破地進行申請,同時借助了付費的ZL審核“快速通道”,從而率先獲得通過。
2017年,張鋒贏得了ZL之爭中的關鍵性勝利。美國ZL商標局裁定已批準ZL不做更改。這樣最具商業價值的ZL——該技術用于哺乳動物基因組的ZL,仍然牢牢攥在張鋒手中。
但故事遠未結束。
塵埃落定?
在2022年2月4日舉行的這場最新聽證會中,雙方的爭論聚焦在兩大核心問題上:
一、張鋒為代表的博德研究所團隊是否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了早期CRISPR-Cas9的研究信息?
二、誰發現了讓CRISPR-Cas9得以在真核細胞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向導RNA(gRNA)?
CVC團隊的律師辯稱:他們2012年發表的那篇Science論文中,已經描述了gRNA是編輯真核細胞基因組所必需的,只是比博德研究所花費了更長的時間來證明這一點。
博德研究所團隊的律師則強調,張鋒實驗室要比CVC團隊早幾個月證實CRISPR能夠編輯真核細胞基因組,“當CVC還在‘掙扎’的時候,博德研究所已于2012年10月5日向Science投稿。”而CVC“沒有一個明確而持久的想法,只懷有一份愿望。”
這種說法招致了CVC律師的反對:“這是在編造故事”。她進一步聲稱,張鋒在真核細胞中獲得的關鍵性成功有賴于從Doudna和Charpentier論文中獲取的“秘密信息”,因為這篇論文的一個審稿人是張鋒的合作者。
雙方在研究的時間線上開展了一系列爭論。博德研究所的主張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我們第一個做到了”。而CVC則認為“這不是發明ZL的法律標準”,并且堅持博德研究所的所謂優勢都是從自己這里偷師的。
最終,USPTO的ZL審判和上訴委員會認為,CVC團隊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他們在最終成果上領先于博德研究所。
長達 84 頁的裁定書寫道:“因此,我們確定CVC的訴求不具有ZL性。”
這一裁決對加州大學和已從其獲得技術許可的生物技術公司(包括 Intellia Therapeutics 和 CRISPR Therapeutics)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們現在必須與博德研究所進行談判,確認是否可以將該技術用于人類治療。
對此,Doudna表示將繼續上訴。而張鋒團隊并沒有立即發表評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0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編輯的人類心臟細胞注射到罹患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體內,結果表明,這一方法能使更多大鼠存活,并延長其運動時間,相關技術的人體試驗可能在202......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20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編輯的人類心臟細胞注射到罹患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體內,結果表明,這一方法能使更多大鼠存活,并延長其運動時間,相關技術的人體試驗可能在202......
事實證明,改性病毒是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材料送入細胞核的便捷方式--但它們價格昂貴,難以擴展,而且有潛在毒性。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非病毒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大多數人都聽說......
5月5日,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廣東省知識產權局、佛山市知識產權局承辦的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體系巡回研討會在廣東佛山舉行。記者獲悉,截至2022年底,廣東外觀設計ZL有效量......
4日,從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獲悉,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下發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該證書由舜豐生物獲得。基因編輯是世界生物育種......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高效的新基因編輯方法,它使用基于病毒的蛋白質片段。該方法可用于提高用于治療癌癥和其他疾病的現有細胞和基因療法的水平。利用CRISPR技術簡單而高效地修改基因已經徹底改變了生物醫學......
4月28日,從農業部官網獲悉,中國第一個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落地,有效期為5年。同日,農業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該細則的發布將極大的加速基因組編輯育種的落地,具體如下:此外,農業農村部......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2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為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統籌推進各類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則制修訂工作。ZL法方面,申長......
RNA聚合酶將DNA展開,并把它作為模板生成信使RNA。在衰老細胞中,這一過程會加速。 4月12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顯示,衰老似乎在5種截然不同的生命(人類、果蠅、大鼠、小鼠和蠕蟲)中......
non-LTR逆轉錄轉座子,或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LINEs),是一類豐富的真核轉座子,通過靶啟動逆轉錄(TPRT)插入基因組。在TPRT過程中,一個目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