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賽區地表溫度實況監測產品(武漢大學供圖)
為保障北京冬奧會和北京冬殘奧會賽事運行,氣象部門專門成立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殘奧會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組,三顆氣象衛星(FY-4A、FY-4B和FY-3D)直接參與服務,與地面氣象站密切關注賽場“風云”變化。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孫開敏團隊長期從事國產衛星幾何、輻射、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針對我國風云氣象衛星成像特點,研制影像質量提升及衍生產品制作方法,從2021年12月冬奧會準備階段開始,每日向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經過技術處理的100米影像及定量產品,并配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兄弟單位開展冬奧、冬殘奧場地及周邊地區精細化積雪遙感監測、陸表溫度反演分析等工作,助力實現氣象研判提出的“百米級、分鐘級”要求。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云衛星總師胡秀清介紹,風云三號D星是國內新一代高分辨率氣象衛星,具有250米和1000米空間分辨率,90%的全球觀測數據都能從觀測之時算起80分鐘內傳回國內,具有超好的性能和應用前景,是此次冬奧、冬殘奧會氣象保障的核心數據源之一。但是由于其影像分辨率的限制,不利于細節識別與精細化氣象研判。
按照上級任務指示,孫開敏團隊成員、助理研究員李文卓帶領苗順霞、周寧遠等研究生經過前期分析論證,研發了一整套風云三號衛星影像質量提升方法和產品生產業務流程,能夠自動完成全球任意區域風云衛星數據預處理、無云圖合成、影像超分及定量產品制作等。
孫開敏對其中核心方法作出解釋,“有時候,衛星成像分辨率不高,就相當于人的老花眼,看不清地面上的細節,而我們的方法就像給氣象專家配了一副‘老花鏡’,讓原來的影像變得更清晰,細節更容易識別,更利于賽場環境研判,這也發揮了武漢大學遙感技術的特點和優勢。”
該項成果獲得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中國氣象局高度評價,將推動風云三號衛星資料進入高頻次、大幅寬、精細化遙感應用服務的新時代。
為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加強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武漢大學將開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試驗班多元化培養試點。2024年起在計算機學院新設雷軍班,計劃招收30人。該班旨在培養具備計算機全棧工程能......
4月3日,武漢大學召開黨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黨組關于學校領導班子調整的有關決定。經黨中央批準,袁玉峰、何蓮(女)任武漢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試用期一年),免去唐其柱......
3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哈薩克斯坦阿拉法拉比國立大學共建的中哈遙感技術與應用聯合實驗室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行揭牌儀式。2023年5月19日,新疆生地所與阿拉法拉比國立大學在哈薩......
2023年9月,第五屆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舉行。武漢大學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7項。圖為該校參賽團隊留影。(武漢大學供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數字技術帶來的......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立項工作接近尾聲,武漢大學牽......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立項工作接近尾聲,武漢大學牽......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獲批項目分別是信息管理學院李綱教授《情報學視角下的科技安全領域國......
近日,2023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立項工作接近尾聲,武漢大學牽頭承擔的23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批立項。此外,本年度武漢大學還有56個主持的課題和108個一般參與的課題獲批。牽頭項目、主持課......
近日,水資源工程與調度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20年暨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武漢舉行。本次會議旨在回顧實驗室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總結成果,展望未來,推動實驗室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為水......
11月29日,武漢大學迎來建校130周年華誕。當天,武漢大學1987級計算機系校友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向母校捐贈13億元人民幣。據了解,該筆捐贈刷新了武漢大學建校以來單筆最大捐贈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