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茲海默癥(AD)是一種毀滅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正影響著全球超5000萬人的健康和生命(平均每100位60歲及以上老人中就有5-8名癡呆癥患者)。遺憾的是,全球2/3人并不了解或者關注這一疾病,中低下收入國家的患者及時接受診斷的概率不足1/10。就在其他疾病得益于醫療技術進步而死亡率減緩的大背景下,阿爾茲海默癥卻成為近十年來唯一死亡率一直上升的重大疾病。
有學者認為,AD比癌癥更可怕,但是研究步伐卻整整晚了25年。回顧2017,AD領域多篇研究“顛覆”已有認知,呈現出不一樣的致病因素、病理特征,有望為診療提供了新的靶標。
免疫病?!小膠質細胞是關鍵
1# 8萬例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印證阿爾茲海默癥是免疫病
自2016年起,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綜合癥和精神分裂癥均被證明與免疫系統相關。2017年,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對85000個受試者的DNA進行了分析,在阿爾茲海默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發現了三個新的基因變異,這些基因變異均指向大腦的免疫細胞。這些基因編碼的三種蛋白存在于小膠質細胞中。
2# 最新揭秘!Nature:免疫細胞導致阿爾茨海默癥惡化!
在一項發表于Nature雜志上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稱,由大腦免疫系統引發的炎癥機制驅動了阿爾茨海默癥的惡化。他們認為,大腦炎癥并不只是一種旁觀現象,而是疾病惡化的有力‘促進者’。因此,靶向免疫反應將成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新療法。
3# 大腦“清道夫”過度活躍,加劇老年癡呆 | Neuron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吞噬細胞,負責清除受損的神經細胞、毒性蛋白等有害物質。然而,最新研究證實,功能紊亂的小膠質細胞在清除β-淀粉樣蛋白的同時,還會過度吞噬神經突觸。這一作用會導致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衰退性疾病發生和惡化。
4# Cell揭示阿爾茨海默病新機制:大腦“清潔工”能量不足,無法清除蛋白斑
TREM2是小膠質細胞表明的一種受體,與阿茨海默病密切相關。攜帶TREM2特定突變的人患AD的風險高了五倍。近日,一項發表于Cell上的新研究發現,TREM2的高風險突變會導致小膠質細胞能量赤字。當這些細胞在能量虧空情況下工作時,它們無法保護神經元免受蛋白斑的損傷。
全身性疾病?!
5# 不只是大腦,阿爾茲海默癥或許是“全身性疾病“!
作為一種多發于老年人的神經衰退性疾病,阿爾茲海默癥(AD)長期以來被認為只跟大腦有關。不過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它可能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或與癌癥一樣,其致病蛋白β-淀粉樣蛋白會伴隨血液在全身內轉移。
與微生物有關聯?!
6# Natur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竟是腸道微生物在作祟?
腸道微生物能夠與大腦相互作用,形成腸-腦軸系統,并在情緒、精神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以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7# 新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存在更多細菌!
近日,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第二代測序(NGS)檢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尸檢大腦中的細菌。他們發現,與健康的大腦相比,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大腦細菌水平和菌種比例存在差異。這意味著細菌感染和大腦炎癥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一定作用。
新的致病因素?!
8# 控制糖分攝入新理由——高血糖易導致阿爾茨海默病
近日,一項來自巴斯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的新研究首次揭示了高血糖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在分子層面上的關聯。研究發現,高血糖或葡萄糖能夠損害一種重要的酶,這種酶涉及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的免疫應答過程。
9# 被污染的大腦!證據顯示“臟”空氣或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癥
吸入超微顆粒污染物已被確定是一種健康風險,因為它能夠引發諸如哮喘、肺癌等疾病,最近甚至還發生了引發心臟病的案例。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還能傷害大腦,加速認知老化,甚至可能增加阿爾茨海默氏癥及其他癡呆癥的患病幾率。
意外發現
10#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記憶或許并沒有丟失,而是被“封印”了……
最近一項來自于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卻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失去的記憶能夠被重新喚起。這項顛覆傳統觀點的研究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或許并不會損傷記憶本身,而是破壞了我們重新喚起記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被“封印”的記憶或許能夠被人為地喚起。
11# 華人科學家發現阿爾茲海默癥的源頭或可追溯到出生前
去年2月,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宋偉宏教授團隊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李廷玉教授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開始的時間這個問題上,有了最新的驚人發現:如果胎兒或新生兒沒有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化學反應可能在嬰兒還在子宮內或剛出生后就開始了。(參考自奇點網)
12# Nature子刊:加重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病的竟是同樣的酶
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病是不一樣的。它們影響著大腦的不同區域,遺傳和環境的危險因素也明顯有區別。但是,一篇發表在Nature子刊上的文章卻揭示,這兩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生化水平上相似的地方:因為同一種酶(天冬酰胺內肽酶或稱AEP)造成粘性蛋白累積。
13# Nature顛覆認知!阿爾茲海默癥風險基因,遠比我們想象的“壞”
ApoE4易感基因是阿爾茲海默癥的一個主要遺傳風險因素,它的出現甚至于會將這一神經衰退性疾病的發生概率提高12倍!然而,一篇Nature文章揭示這一突變基因與與Tau蛋白之間存在聯系——ApoE4會加劇由Tau蛋白引發的神經損傷。而且,它會引發免疫反應,攻擊神經細胞。
14# Science新聞:人類,或許不是唯一會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物種
2017年,科學家們在20只老年黑猩猩大腦中發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跡象,這重新引爆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爭論,即人類是否是唯一可能隨著衰老失智的物種。黑猩猩是真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癥還是僅僅存在大腦異常但并不具備疾病癥狀,目前還不得而知。
致病蛋白高清結構首秀!
已有研究表明,阿爾茲海默癥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老年斑(由β-淀粉樣蛋白累積造成)和神經元纖維纏結(由Tau蛋白過度磷酸化造成)。
15# Nature:冷凍電鏡解析Tau蛋白高清結構
2017年7月,來自于世界頂尖研究學府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的科學家們在《Nature》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使用冷凍電鏡獲得關于Tau蛋白的高分辨率蛋白結構,這是科學界第一個針對阿爾茲海默癥致病蛋白的原子模型。
16# 在發現β-淀粉樣蛋白100多年后,科學家終于確定其高清結構!
9月,德國和荷蘭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確定了另一種AD相關蛋白——Aβ的高清結構。這一發現再次為AD藥物的研發帶來了新的希望。
治療新策略?!
17# “年輕血漿”治療阿爾茲海默癥?!首例臨床試驗結果并不理想
有動物試驗表明,年輕血液可改善機體衰老,提高小鼠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那是否意味著可以幫助人類“返老還童”?遺憾的是,這一奇思妙想并未展現出滿意的結果——11月,首例圍繞“年輕血漿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的臨床試驗顯示:癡呆患者的認知能力并未顯著改善,只是輕微好轉。
18# 喝這種“營養奶昔”,來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真的有效嗎?
“阿爾茨海默癥的早期階段,每天喝一種營養奶昔能夠讓大腦重新長出重要的神經連接,延緩認知衰退。” 近日,The Lancet Neurology發表這種營養飲料——“Souvenaid”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雖然麻省理工學院認為“這項研究為有希望的抗老年癡呆癥飲品奠定了基礎”。但一些專家仍然對此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