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863計劃”課題——“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技術”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驗收組專家、科技部高技術中心能源處處長陳碩翼、長春應化所所長助理周光遠以及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驗收會議。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是一種將化學能連續不斷地轉化為電能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運行安全方便、發電時間持久等優點,特別適合作為筆記本電腦、電動自行車等便攜式中小型化電源或充電電源使用,自20世紀60年代初問世以來,迅速發展成為國際高新技術競爭中的重要熱點之一。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直接醇類燃料電池的研究,在電催化劑、電極反應過程、質子交換膜材料基礎及改性、催化電極和催化電極/質子交換膜復合體、整機集成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探索,并在“十五”初期研制出國內首臺百瓦級DMFC電池堆,研制成功中國首臺DMFC電動自行車。
2007年5月,長春應化所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南京師范大學獲得國家“863計劃”課題“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技術”的支持。經過3年的攻關,研究改進了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優化了電極及MEA制備工藝,研究了不同流場及電池結構對電池性能的影響,突破了催化劑制備及性能、電極及膜電極集合體制備工藝、電池結構改進等技術關鍵,組裝了小型自呼吸式和中型主動式DMFC樣機,進行了電動自行車、手機及筆記本電腦電源的演示應用;與“十五”期間相比,有如下突破:采用空氣替代純氧氣做氧化劑;實現純甲醇進料,大幅提高系統比能量;電堆體積比功率增大5倍;尾氣得到有效處理,甲醇含量僅3.55×10-4mol/L。電堆最大功率375W,運行2050小時后,性能衰減13.27%,能量轉化效率43.85%;80℃工作時,單電池最大功率密度達到205mW/cm2。
課題實施期間共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1項,發表SCI論文41篇。
該成果的取得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實用化和產業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驗收會現場
專家組實地考察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唐永炳、副研究員鄭勇平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雙功能碳基高效催化材料。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可持續性》。電催化氧還原和析氧反應是一系列清潔能源技術......
電催化氧還原和析氧反應(ORR/OER)是水分解、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二氧化碳還原等一系列清潔能源技術的關鍵反應之一。同時,加快氧還原(ORR)和氧析出(OER)反應,實現高穩定的雙功能氧催化是實......
電催化氧還原和析氧反應(ORR/OER)是水分解、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二氧化碳還原等一系列清潔能源技術的關鍵反應之一。同時,加快氧還原(ORR)和氧析出(OER)反應,實現高穩定的雙功能氧催化是實......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8組)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南京大學鐘苗研究員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轉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合金化策略增加電化學還原CO2反應中關鍵中間體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冰等與大連理工大學研究員周思合作,在氣氛誘導動態調控催化劑再分散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揭示了氣氛、載體雙重作用下金屬原子的緩釋遷移機制,實現了Rh基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副研究員楊冰團隊,與太原理工教授王俊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于麗娟合作,在單原子催化劑動態轉化以及不同單原子物種定量統計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可通過惰......
近日,我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張濤院士、楊冰副研究員團隊,與太原理工王俊文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于麗娟研究員合作,在單原子催化劑動態轉化以及不同單原子物種定量統計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可通......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創造微型3D材料的新技術,最終可使氫電池等燃料電池更便宜、更可持續。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該研究,有可能在納米尺度上按順序“生長”互連的3D層次結構......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映偉、陳立宇課題組以有序大/微孔ZnCo-ZIF材料為前體,創制了具有三維有序多級孔的碳材料錨定的單原子鈷(Co)催化劑,并將其應用于糠醛的氧化酯化反應中,驗證了該催化劑相較于......
可在細胞內工作的金屬催化劑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而高分子仿酶催化劑是其中一種。這種人工合成的金屬催化體系能擴大生物正交化學的適用范圍,在細胞內完成一些天然生化過程中不存在的化學反應。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