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奧巴馬嘗試推銷以美國主導的亞洲貿易秩序時,中國與俄羅斯已經朝著更緊密的經濟和政治關系邁進了一大步,規模巨大的能源協議成為強化中俄未來幾十年伙伴關系的基石。
繼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4000億美元天然氣大單后,中國和俄羅斯又在幾個月后達成了第二輪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中俄密切互動反映出亞洲的力量平衡正在發生變化。中俄基于需求實現緊密合作:俄羅斯需要從西方國家的制裁火力中突圍,而中國急需可靠、實惠的能源供給。
在亞洲,中國的經濟攻勢頗為迅猛,不僅希望與美國的盟友達成全新的貿易協定,還在推動由中國主導的開發銀行,分化西方國家掌握的融資大權。最新的天然氣協定凸顯出美國在亞洲要面對的經濟與政治挑戰。
中國領導人表示,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都要堅持把發展中俄關系作為本國外交優先方向。俄羅斯總統普京則指出,兩國在國際事務中密切協作,有力維護了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
中俄能源交易專家、查塔姆研究所副研究員Keun-Wook Paik表示:“中國希望公開表明中俄能源合作不再是由需求驅動,而是兩國戰略級合作關系的核心部分。”
11月9日,俄羅斯與中國就第二輪西西伯利亞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根據這項30年期的協議,俄羅斯將從2018年開始向中國每年供氣300億立方米。盡管承受著西方金融制裁的壓力,俄羅斯卻收獲了新的大客戶。連同今年5月的協議,俄羅斯以后將每年向中國至少供氣680億立方米,約占中國2020年天然氣需求的五分之一。
但是,中俄的這筆交易還遠遠沒有完成。上周末,雙方奠定了供氣協議的基礎,但還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天然氣的定價問題。第一輪天然氣供氣協議經歷了十多年的磋商過程,最終俄羅斯在定價方面做出了實質性的讓步。
這一次,莫斯科擔心將不得不做出更多讓步。中國的天然氣合同與石油價格掛鉤,油價下跌意味著天然氣合同的價值已經較幾個月前有所縮水。中國為天然氣買單的總價會隨著油價的起伏而上下波動。
與此同時,第二輪供氣合同的利潤要低于東線管道,俄羅斯需要向天然氣運送到人口較少的中國西部地區,中國再將天然氣分銷至全國各地。
能源咨詢機構東歐天然氣分析公司主管Mikhail Korchemkin表示:“相比東線輸氣管道,西線管道的天然氣會更便宜。東部管道臨近哈爾濱和中國東北其他主要消費中心,而西線管道要穿越人煙稀少的西部荒漠。”
即便如此,俄羅斯一直在熱切期待第二輪供氣協議的達成。由于烏克蘭問題,西方國家在能源、國防、金融等多領域祭出制裁措施,轉而強化了莫斯科與亞洲達成能源交易的緊迫性。與中國的重大合同將幫助俄羅斯減輕對歐洲市場的依賴,令莫斯科在深陷制裁火力圈時仍有強大的盟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掌門人阿列克謝?米勒表示,中俄天然氣交易最終會讓俄羅斯與歐洲的貿易黯然失色。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俄羅斯和歐亞項目副主任Jeff Mankoff表示:“我認為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前,俄羅斯就已開始將重心轉向亞洲,但是烏克蘭事件令俄羅斯更加迫切地與中國達成交易,避免遭到孤立。”
但是,一個更大的疑問在于中國態度的突然轉變,開始積極支持第二輪供氣協議。此前,包括普京在內的俄羅斯官員都看好西線輸氣管道,但是中方并未積極回應。之后,一系列因素似乎改變了中國的態度。
首先,中國希望降低其能源結構中煤炭的占比,打造更為清潔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就需要大量天然氣。盡管中國強化了本土的天然氣產能、與中亞國家達成天然氣進口交易,俄羅斯儲量驚人的氣田仍然是就近可靠的來源。
其次,無論西部還是東部輸氣管線,都要比海運液化氣更為安全。在海運市場,美國海軍的威力仍然占主導地位,對海運進口能源的依賴令中國頗為不安。此外,輸出管道天然氣也符合莫斯科將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排擠出亞洲市場的意愿。Keun-Wook Paik指出:“在美國液化天然氣打入中國市場前,俄羅斯需要開拓管道天然氣業務,中國將成為美國和俄羅斯亞洲政策的主戰場。”
此外,中國強化與中亞的關系,包括達成能源協議、推出“絲綢之路”概念,令俄羅斯也感到緊張。歷史上,俄羅斯一直將中亞視為自己的后院,因此中國需要借能源交易來讓莫斯科放心。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組織召開“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能源利用效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廣州舉行。據悉,廣東省經濟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探索科學......
國內最大容積液化天然氣儲罐內罐焊接作業在青島順利完成,標志著儲罐主體結構全部完工,即將進入配套設施安裝和工程收尾階段。這個國內最大容積的液化天然氣儲罐一次可以灌裝2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它的直徑超過1......
歐盟“A-LEAF”項目團隊在最新一期《能源與環境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研制出了一款“人造樹葉”系統,能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可持續燃料,創下10%的太陽能—燃料轉化效率新紀錄......
市場商機山東能源研究院于2020年正式成立,由山東省、中科院、青島市三方以青島能源所為依托單位,在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青島)基礎上共同籌建。研究院聚焦新能源與先進儲能、新生物、新材料領域,開展戰......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能源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分析顯示,歐洲30個國家的200多萬市民參與了為可再生能源轉型而發起的逾萬個項目和行動。研究發現,這些行動的投......
從事碳基新材料技術研發工作十幾年,最關注的是推動煤炭清潔高效低碳利用,實現煤炭產業綠色轉型。”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華陽集團(山西)纖維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山西華陽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
2月10日,國家能源局召開2月份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形勢分析會。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圍繞推動2023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結了2022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總體發展情況,梳理了2......
【導讀】2022年9月,位于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對于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外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年2月,美國獨立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在其個人網站撰文,評述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來龍去脈,指稱在......
儲能領域又現百億級定增!2月15日,中國能建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50億元,用于中能建哈密“光(熱)儲”多能互補一體化綠電示范項目、甘肅慶陽“東數西算”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零碳大數據產業園示范項目、中......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1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全球新能源產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