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5-07 10:22 原文鏈接: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院長:人才是國家真正競爭力

    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

    2016 年12 月20 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同組建的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裴端卿與學生討論實驗進展。

    朝陽下的廣州生物院。

    ■本報記者 朱漢斌 通訊員 黃博純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生物院)是由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和廣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從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制等研發的科研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發機構。

    如今,成立15年的廣州生物院已成為會聚國際高端生物醫藥人才的新型研發機構,猶如一位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朝氣蓬勃、躍躍欲試。

    面對新時代,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ldquo;廣州生物院面向人類健康與&lsquo;健康中國&rsquo;戰略,聚焦生命健康領域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和重要疾病機理,以建成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人才培養高地為目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作用。&rdquo;

    引智:打造新型研發機構

    &ldquo;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生物醫藥研發機構。&rdquo;對于機構未來的發展目標,裴端卿非常明確。截至目前,廣州生物院在職員工 381 人,已形成一支優秀的國際化人才隊伍,90%以上的全職研究員引自歐美發達國家,均具有國外知名高校、國際知名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究背景,全院平均年齡34歲。

    黃皮膚、白皮膚、棕皮膚&hellip;&hellip;走進廣州生物院的任何一間實驗室,你很可能會看到膚色各異的科研人員穿著同樣的白大褂,用英文交流著。

    不同專業的協作,讓科研成果時時涌現。龐雜的資源要整合起來,顯然需要不拘一格的體制機制突破。2010年末,經科技部批準,廣州生物院聘請西班牙學者米格爾&middot;艾斯特班擔任一個&ldquo;973&rdquo;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這是非華裔外國人首次成為中國重大科研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ldquo;科學探索需要多樣化思維,引進各國人才有助于中國的強大。&rdquo;在這樣的氛圍下,來自美國、德國等世界各地的7名頂尖科學家陸續加入廣州生物院。裴端卿說:&ldquo;科技部的支持,給我們開了創新的綠燈。&rdquo;這種充滿包容的協作精神,漸漸成為該院的&ldquo;傳統特色&rdquo;。

    &ldquo;科研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過程。&rdquo;裴端卿說,來自國際的科學家不僅為研究機構帶來了人脈和科研資源,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不同的做事方法和規矩。

    短短十來年時間,廣州生物院承擔國家及地方各類課題項目941項,獲得項目資助累計達155125萬元;發表論文1269 篇,其中SCI收錄1118篇,《自然》系列論文12篇,《細胞》系列論文6 篇。

    廣州生物院以科技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為己任,高度重視成果轉移轉化與院地合作,已申請ZL550件,其中國內ZL430件、國際ZL74件、PCT(ZL合作協定)46件。已授權總量237件,其中授權國內ZL212件、國際ZL25件。

    育人:人才是最大成果之一

    今年1月10日,廣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市黃埔區政府、廣州市天河區政府簽署框架協議,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根據協議,學院設天河、黃埔兩個校區。廣州市市長溫國輝認為,共建有利于發揮學科優勢,吸收高端創新資源,助力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建設。

    時光回溯到2004年,時任廣州生物院副院長裴端卿曾在清華大學當過老師,順理成章地分管了科教工作,當時廣州生物院僅有20余名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招生名額。裴端卿告訴記者:&ldquo;對于新建研究院已經很充足,但我們有雄心壯志,希望培養很多的學生,在生源有限的條件下,想盡各種辦法招到更多的學生。&rdquo;

    2005年,廣州生物院聯合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組建成立呼吸疾病聯合實驗室,旨在促進呼吸疾病的基礎與臨床密切結合,加強該領域的發病機制與防治研究,并于2007 年10月經科技部立項批準該實驗室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廣東地方單位從此結束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史。

    2006年,在時任中科院副院長陳竺、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的見證下,廣州生物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了生物醫藥技術系,覆蓋了本、碩、博的培養層次。十余年過去,多位享受院校合作這一福利的學生紛紛走上科研崗位,有的已晉升為研究員。

    &ldquo;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辦學對于廣州生物院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dquo;裴端卿說,近年來,該院與吉林大學、安徽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了共建系、&ldquo;英才班&rdquo;等覆蓋本、碩、博層次的合作。

    在合肥市政府、中國科大的大力支持下,該院于2017年在合肥建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并被納入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體系。&ldquo;這是我們與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辦學的延續與升級。&rdquo;裴端卿說。

    2017年5月,在廣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廣州生物院攜手廣州醫科大學成立聯合生命科學學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ldquo;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科研成果是我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伴產品。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開拓者,為地方、國家、人類作出貢獻。&rdquo;裴端卿說。

    &ldquo;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培養人才的能力是國家的真正競爭力。&rdquo;裴端卿認為,練內功,即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核心。與大學使命不一樣,中科院要培養科研型創新性人才。&ldquo;人才也是成果,并且是最大的成果之一。&rdquo;裴端卿說,科研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們可以做出很多成果,但創新性人才卻很難培養。

    未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研殿堂

    十余年來,廣州生物院一直在擴大對外科技合作的網絡,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有實質性的合作關系。也正因如此,該院被國家外專局授予了&ldquo;國家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單位&rdquo;稱號。&ldquo;我們在《自然》《科學》雜志等平臺上刊登招聘啟事,回應的人很多。&rdquo;裴端卿說。

    2017年,廣州生物院香港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中科院在港首個科技注冊實體落地。&ldquo;我們香港中心的建立實際上是我們經歷建院十多年,現在有了相當濃厚的基礎以后,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舉措。&rdquo;裴端卿說。

    相關文章

    廣州生物院m6A修飾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理研究獲進展

    9月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捷凱課題組在CellReprots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YTHDF2/3arerequiredforsomaticreprogrammingthroughdi......

    生物院揭示體細胞多能性調控新機制

    2月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鄭輝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TheEMBO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Metabolicswitchand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

    廣州生物院在脂肪細胞轉換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疾病包括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肥胖的發生主要由能量失衡導致,因此提高機體能量消耗能夠有效抑制肥胖發生。哺乳動物體內的褐色脂肪細胞和米色脂肪細胞中特異性高表達解......

    研究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起始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馬克思普朗克(MaxPlanck-GIBH)再生生物醫學中心RalfJauch及其博士生VikasMalik主導團隊揭示了轉錄因子誘導的體細胞多能性重編程的起......

    廣州生物院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起始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馬克思普朗克(MaxPlanck -GIBH)再生生物醫學中心RalfJauch及其博士生VikasMalik主導團隊揭示了轉錄因子誘導的體細胞多能......

    廣州生物院推出新型高效體細胞重編程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利用7因子代替傳統的4因子(OKSM),組成新型高效重編程的方法,此方法就好比移動通訊信號由“4G”升級為“5G”,為再生醫......

    吳瑞獎學金獲獎名單揭曉

    2018年度吳瑞獎學金獲獎人員名單日前揭曉。來自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等10所海內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10名優秀博士生獲獎。其中,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課題組的李東偉博......

    裴端卿入選歐洲分子生物組(EMBO)施一公曹雪濤等曾入選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研究員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2018年新的外籍成員,成為第9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中科院供圖北京時間5月14日20時,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對外公布2......

    中國科學家裴端卿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施一公曾入選

    此前,我國已有8位科學家入選EMBO成員,分別是2006年入選的中科院院士楊煥明、2013入選的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和中科院院士施一公、2014年入選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2015年入選的中科院院士邵峰......

    我國科學家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會士

    北京時間5月14日20時,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簡稱EMBO)公布了2018年62名新會士名單。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裴端卿作為中國科學家入選為新的外籍會士,這是中國第9位科學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