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06-01 13:37 原文鏈接: 中科院學部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組織院士咨詢

    “災區下一步重建,更多要依靠職能部門;但是,我們也有必要著重在知識與關鍵技術以及一些系統的模式方面,向決策部門提供好的建議,使下一步重建、恢復工作都能更好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向前推進。”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四川汶川地震”咨詢項目研究組院士咨詢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作出上述表示。此前,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已經組織18位院士就汶川地震問題進行過一次咨詢。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數理學部等學部的20位院士參加了這次咨詢會。會議的目的,是希望從各學部專長出發,為當前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等緊迫工作向國家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

    數據獲取的緊急動員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建議,現在,要特別考慮怎樣把那些用生命和血汗換來的地震資料保留下來。

    “每清理一個廢墟,就可能失去一個樣本。作為科研部門,要趕緊啟動對這些資料的收集,這非常重要。”陳祖煜院士說。

    為最大限度地集中優勢人力、財力資源,提高咨詢項目的權威性和指導性,陳祖煜院士建議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舉辦,以地震專家委員會的名義,向全社會征集賑災影像和技術資料,以形成一個數據庫。“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家一起把這個工作做好。”他說。

    “震后的資料非常寶貴,確實能夠通過它們抓住不少現象。”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馬瑾院士對此表示認同。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肖序常院士建議,震區所在區域是地震多發帶,要重視收集歷史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究,從中找出共性,研究是否有周期性。

    中國地震局陳颙院士表示,我們現在有許多衛星照片、航空照片,這些資料對于災后重建非常有用。但現在的問題是怎么組織起來,讓這些資料在最快的時間內為災后重建發揮力量。

    一些重大工程要建立終身負責制

    清華大學張楚漢院士認為,地震裂度的設定與實際發生的情況有差異。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對地震成因機制的了解和預報還非常不夠。目前一項重要工作,是對于一些重大工程和水利水電工程的設防標準,包括房屋建筑的設防標準進行重新設定,至少應做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壞、中震可修。

    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廷棟院士建議中國地震局等有關部門對全國的地震裂度進行重新修訂,并建議對全國活動斷裂帶開展系統調研,分布在人口密集地區和工業區的地方先做。

    “全國有幾百個活動斷裂帶,但真正做過詳細工作的很少。”他建議從基礎做起,從地球物理學的角度,通過遙感等各種方法開展精細調查研究,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他同時認為,應考慮對全國的建筑物,特別是處在地震帶、活動斷裂帶的重要城市開展一次普查,對其水壩、橋梁、建筑等重大工程進行全面普查,根據調查結果,該加固的加固,防備以后出現類似此次地震這樣大的破壞。“我建議除了規范化、立法,特別要對重大工程建立終身負責制。”他說。

    余震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針對此次地震后余震不斷的現象,中國地質科學院李廷棟院士認為,應該舉一反三,密切監視其他地區會不會在近期發生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指出,大地震后,快速鉆探是研究地震機制和監控余震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現在是捕捉余震信息和進行地震機制研究的一個最好機遇。”據許志琴院士透露,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震地質調查局正在籌備此事,“恐怕很快要開展科學鉆探工程”。她表示,需要從不同深度吸取斷層物質,進行基本結構和物理基理的研究。

    許志琴強調,對于余震問題,特別不能掉以輕心,“我想這次汶川地震以后,誰也不能保證還會不會發生比較大的地震,因為歷史上大型余震的發生已經不止一次。我覺得還是要密切關注余震的趨勢,特別向另外一個方向轉換的時候,要提高警惕。對可能發生的地區、趨勢、延伸方向和防范、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問題應加以重視和研究”。

    對于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運泰院士提出的,此次地震背景和臺灣地區極其相似的問題,路甬祥表示,多發地震的臺灣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可以著手組織一次海峽兩岸關于汶川地震的小型研討會,邀請一些臺灣地區懂行的專家到現場看看,很好進行研究,分析其機理,防止后發余震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還可以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專家,比如日本、法國的專家。

    “動作要抓緊,馬上要動作起來。”路甬祥說。

    災后重建力求穩妥

    中國氣象局秦大河院士認為,災后重建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科學地進行規劃和重建,防止盲目求快,一定要在穩妥的基礎上力求盡早重建。比如應有統一規劃和統一安排,尤其在建筑選址方面,在規劃中一定要避開地震危險地區和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區。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吳承康院士也介紹,目前中國科學院山地所、地質所、巖土所、力學所等幾個研究所已聯合開展地震次生滑坡災害監測系統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議中國科學院進一步發揮綜合學科優勢,充分利用在遙感和地面觀測方面的優勢,為災后重建作出更大貢獻。

    此次地震對生態的破壞是災難性的。對于此次生態重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新時院士認為,應重點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建,亟須建立災區生態安全評估和區劃系統;二是要高度關注災后重建城鎮的生態問題。

    對于災后生態重建的模式,張新時院士建議,目前有必要采取合理的人工干預措施進行生態重建,即生物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相結合。在生態重建過程中,首先強調先鋒樹種先上,盡快覆蓋地表,為頂級樹種的重建創造條件,同時要考慮受災地區農林牧的布局問題。

    科技如何在減災救災中做得更好

    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表示,在地震問題上,1976年以后,我國采取過一些措施,但有些堅持下來了,有些沒有堅持。“科學界需要對基礎科學研究進行長期積累,對此,穩定支持是必要的。不能說今天有了地震就突出地震,明天有冰雪就突出氣象,后天有SARS就突出病毒,應該有個長期關注。”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現在就在構思,在恢復重建中,如何用先進技術來控制施工質量,“施工質量搞好了,樓是震不垮的”。他以南方的馬桶為例,“箍住了,多大的分量都不易壓垮。”

    陳颙院士表示,歷史上,屬于中國科學院的幾個研究所曾并入中國地震局,“從中國地震局的工作來講,缺少了一些科學方面的支撐和科學文化;從中國科學院來講,減少了面對社會公眾最關心的某些問題的機會,也有一些相應的文化缺失。我希望通過汶川地震,能夠通過一個好的機制,把我國在減輕災害方面的各種資源組合起來,更好發揮作用。”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院士提出,人類在災害之后的認知模型是非常重要的,這對認識人類進化非常寶貴。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值得重視。他同時提出加強心理干預的科學性,“在進行科學的心理干預中,一件事情馬上可以做,比如過去很多心理醫生認為,讓受害人把事情講出來,就會減輕心理癥狀。這是不對的,已經獲得實驗證明。從中國科學院的角度,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對這種做法加以糾正。”

    “目前公眾對地震的預測預報缺乏科學的了解,不僅會影響地震學的健康發展,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馬瑾院士建議,科學家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地震相關知識的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理解與認識。

    肖序常院士建議,應充分認識此次地震的教訓,加強我國地震學科的建設,建議各大專院校進一步重視與地震相關的院系建設與課程設置。

    堰塞湖搶險正在緊張進行,對于堰塞湖的加固和防止潰堤問題,吳承康院士、張楚漢院士分別提出一種水下爆破的方法和逐步雙導流或者三導流的辦法。

    對此,路甬祥建議,可以馬上做出示意圖,說明要點,并且更加具體一些,通過簡報形式迅速報送抗震救災指揮部。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表示,對此次咨詢會提出的問題,需要再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從科技角度來講,這么多人的生命換來的數據、經驗、教訓,不總結就不能吸取。我們的咨詢項目確確實實要針對國家最緊迫的需求。”

     

    更多閱讀

    四川汶川地震專題

    相關文章

    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成果登上《Nature》!

    有機催化劑取代貴金屬催化劑生產氯氣在化學工業中,許多產品的生產都依賴于氯氣。這些氯氣大部分是通過一種稱為氯堿電解的過程制造的,該過程的能量消耗相當于全球電力生產的1%,導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對該......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資源學家孫九林逝世

    5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網站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資源學家孫九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孫九林......

    審議通過!中科院院士遴選機制,變了!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中科院4集體、7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4集體、7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祝賀以上獲獎集體和個人!......

    中科大本科生共同一作發Nature!

    2023年4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楊正金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題為“三嗪框架聚合物膜內近無摩擦的離子傳導(Near-frictionlessiontran......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大灣區開講

    4月24日,“科學與中國”走進大灣區暨深圳第十一屆院士專家巡講系列活動在南方科技大學開幕,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通過視頻向活動致辭,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曦出席開幕式并致辭,26位兩院院士出席......

    杜絕拉票!2023年院士增選即將啟動還有哪些變化?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中科院與河北省舉行科技合作會談

    4月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一行在石家莊會見了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并與副省長嚴鵬程等舉行了科技合作會談。張濤代表院黨組感謝河北省長期以來給予中科院各項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

    徐兵河院士:乳腺癌進入“慢病”時代,需加強“兩全”管理

    作為全球常見且高發的惡性腫瘤,乳腺癌可謂女性的“頭號殺手”。隨著我國癌癥防治水平的不斷提升,乳腺癌防治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

    5年成為行業黑馬,中科可控是怎樣煉成的?

    5年,對于高端制造產業意味著什么?在一些制造企業,5年的時間,可能僅夠新增幾條產線,或是完成一兩次智能化升級改造,再或增加幾種新產品的生產。位于江蘇昆山的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可控)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