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6-25 22:07 原文鏈接: 專家解讀《生乳》安全標準制定過程和有關指標

    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組長王竹天研究員和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成員、教授級高工孟瑾就《生乳》安全標準制定過程和菌落總數指標、蛋白質含量指標等情況進行了解讀。

    《生乳》等乳品安全標準是如何清理整合的,遵循什么原則?

    據王竹天研究員介紹,按照《食品安全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有關規定,2008年底衛生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始清理整合乳品安全標準。由衛生部、農業部、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及相關行業協會組成乳品安全標準清理協調小組,并由各部門推薦近70名專家組建了專家組,制定了專門工作方案,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廣泛征求部門、科研機構、行業、專家的意見,并上網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同時通報了世貿組織(WTO)。經過1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生乳》在內的66項乳品標準,經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

    王竹天研究員說,乳品安全標準的清理整合工作始終堅持以下原則:一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為宗旨,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為科學基礎,確保科學性和可行性;二是與國家有關產業政策相銜接,考慮乳品行業現狀和產業發展,確保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三是根據乳品安全特性合理分類,整合現行乳品安全相關標準,擴大標準覆蓋面,增強通用性和合理性;四是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并積極借鑒國外管理經驗。《生乳》標準是乳品標準清理中的重點,其指標設置分為三類:一是安全指標,比如污染物、真菌毒素、農獸藥殘留、菌落總數等,二是質量指標,比如蛋白質、脂肪等,三是感觀指標,如色澤、氣味等。《生乳》標準綜合考慮了安全、質量、行業發展等因素,是生乳生產和收購的準入門檻。

    生乳的菌落總數指標主要用來反映什么狀況,是不是太松了?

    孟瑾高工強調,生乳作為原料乳,消費者不會直接飲用,生產企業使用其生產產品時要經過殺菌等工藝,達到乳制品產品國家標準規定后方可上市銷售。他解釋,《生乳》中設置菌落總數指標主要是為了反映奶牛健康狀況、牧場衛生狀況和冷鏈運輸質量控制情況。1986年,農業部門制定的《生鮮乳收購標準》(GB/T6914-86)將生乳中菌落總數分為四個等級,Ⅰ級低于50萬CFU(菌落形成單位)/毫升,Ⅱ級低于100萬CFU/毫升,Ⅲ級低于200萬CFU/毫升,Ⅳ級低于400萬CFU/毫升,按照該標準,菌落總數小于等于400萬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購要求。新公布的《生乳》標準總結該收購標準實施多年經驗的基礎上,將生乳中菌落總數指標從400萬CFU/毫升調整為200萬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購門檻,應該說是要求更加嚴格了。

    孟瑾高工表示,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水平的提高,養殖環境的改善,生乳菌落總數會逐步降低。國家鼓勵企業在生乳收購中設置菌落總數分級收購標準,引導奶農標準化規模養殖,不斷提高生乳質量,我們也將根據產業發展狀況及時調整相關指標。

    生乳的蛋白質含量指標是根據什么制定的,水平低不低?

    孟瑾高工告訴我們,《生乳》蛋白質指標是反映原料乳的質量指標,不是供消費者食用的乳制品終產品指標。據農業部門調查,我國生乳蛋白質含量范圍在2.8%-3.2%之間,平均值為2.95%,但生乳蛋白質含量受奶牛品種、飼料、飼養管理、泌乳期、氣候等多個因素影響,比如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個月的泌乳期內,相當一部分牛奶蛋白質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

    孟瑾高工特別提示,《生乳》標準中蛋白質含量指標是生乳收購的最低要求,乳品企業根據優質優價的原則收購牛乳,將不同蛋白質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類型乳制品產品的生產,其產品必須達到相應乳制品產品國家標準中蛋白質含量規定后方可出廠上市銷售,例如《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標準中規定蛋白質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100克。

    他說,為進一步鼓勵奶牛科學飼養,推進生乳收購“按質論價”的進程,農業部正在著手制訂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品加工企業合理使用不同等級的生乳生產差異化乳品。王竹天研究員也表示,衛生部依法正在對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價,并將根據跟蹤評價意見對標準進一步修訂完善。

    相關文章

    校園食堂除“三害”浙江金華有妙招

    春季氣溫回暖,又到了鼠類、蟑螂、蒼蠅等害蟲危害食堂食品安全的活躍時節,校園食堂除“三害”——生物防治這一校園食品安全的難點問題也擺到了監管面前。為徹底解決鼠患等有害生物侵入校園食堂問題,近期浙江省金華......

    湖北出臺《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崗位管理職責》團體標準

    4月3日,記者從湖北省市場監管局獲悉,由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餐飲處指導、湖北省食品安全協會組織起草的《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崗位管理職責》團體標準(THBESA002—2024)正式發布。該標準聚焦學校食堂食品......

    四部門部署加強學校食品安全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公安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加強2024年春季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部署開展全覆蓋監督檢查,深入排查校園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保障廣大師生飲食安全。在主體責任方面......

    47項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布,重點強化添加劑、微生物檢驗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2024年第1號公告,發布47項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6項修改單。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1項通用標準、《乳粉和調制乳粉》1項食品產品......

    應對日本核廢水排放風險天津海關意向采購這些儀器設備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海關2024年4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公布。其中“天津海關動植食中心檢驗檢測用儀器設備液閃儀(含氚碳氧化燃燒爐、水中氚電解濃縮設備、大氣氚采樣器)及試劑耗材采購項目”顯示,天津海......

    新探針可實現對蛋白質N端組學深度富集檢測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河、柳紅合作,研究設計合成了一種含有吡啶甲醛片段的可斷裂分子探針2PCA-Probe,可實現對蛋白質N-端的深度富集檢測。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蛋白質水解是一......

    預測蛋白質“糖衣”形態有了新方法有助于藥物研發

    2月29日,德國、波蘭、法國與中國臺灣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細胞》發表成果,開發出能在幾分鐘之內預測蛋白質“糖衣”形態的新型計算方法,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蛋白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幫助藥物與疫苗研發......

    科學家成功解析葉綠體基因轉錄蛋白質機器構造

    葉綠體中的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塑造者。葉綠體約在15億年前通過藍藻內共生進化而來。在進化過程中,葉綠體基因要么被廢棄,要么逐漸轉移到細胞核染色體中,導......

    人與猿類如何在進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

    福建修訂并公布《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

    近日,修訂后的《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公布,并將于5月1日起施行。《辦法》的發布實施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福建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福建省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現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