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15日電(記者康錦謙)“在氣候暖化、地震活躍和人類活動加劇耦合作用下,高原災害風險加劇,防災減災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說。
他是在15日于成都召開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災減災學術交流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就青藏高原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氣候變化及影響等議題在交流會進行了討論。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這里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世界其他地區會產生巨大影響。
崔鵬表示,通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首次系統查明了青藏高原自然災害本底,并建立起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災害數據庫。相關研究成果將服務于高原地區重大工程和城鎮建設的避災規劃設計和防災減災部署。
加強對青藏高原災害天氣發生原理的認知,傳遞前兆性強信號是災害天氣預報預警的關鍵環節。交流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從青藏高原動力、熱力結構驅動機制的視角,剖析了青藏高原云降水過程對流結構特征以及豐富云水資源成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唯臨認為,山洪水沙耦合作用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災害的重要原因,只有理清山洪水沙耦合災害防治中面臨的科學問題,揭示出山區河流非平衡態水沙耦合致災機理和臨界條件,才能解決山洪水沙耦合作用導致災害風險顯著增加乃至“小水大災”動力學機制的認知難題。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鄭文俊表示,青藏高原經歷了復雜的構造變形,長期的演化過程導致了高原地質環境變化和災害分布的格局形成。
“未來青藏高原災害研究與防治應以地球系統科學為科學主線,聚焦多圈層相互作用致災機制,探索巨災孕育、形成、運動、致災的風險演化規律,創建符合災害風險演化自然過程的災害風險管理模式與機制,構建多災種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技術體系,提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崔鵬說。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帶領的衛星導航與遙感研究團隊,開展了地表負荷季節性信號的空間大地測量研究,綜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
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林草局等部門和單位召開會商會,對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會商研判。綜合分析認為,我國七大江河流域將全面進入主汛期......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架“海燕號”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日前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紹,這意味著國家級機動觀測業務正式啟......
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6月7日出版的《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上刊發論文稱,泄漏的氫氣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是二氧化碳(CO2)的12倍。這是迄今對......
近日,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氣象局、國鐵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對2023年5月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5月份,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干旱災害為主,低溫冷凍和雪災、地震、地質災害、沙塵暴......
自然災害可以在一個地區造成破壞,導致構成生態系統的物種突然被摧毀。這種情況發生的方式會大大影響恢復過程。例如,火災將景觀化為灰燼,而熱浪則創造了大量的木質殘骸。同樣地,風暴潮和珊瑚白化在海底造成了嚴重......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1987年簽署的以保護臭氧層為主旨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將第一個無冰北極夏季的出現推遲了15年。《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第一個由所有聯合國成員國批準......
23日中午,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頂科考。記者從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辦公室了解到,本次科考順利完成了極高海拔氣象站技術升級、雪冰樣品采集、冰芯鉆取、......
青藏高原生長是新生代最為波瀾壯闊的造山運動,也是驅動東亞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演變的關鍵因素。近幾十年來,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關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長對東亞氣候系統、水汽循環和生態系......
青藏高原生長是新生代波瀾壯闊的造山運動,也是驅動東亞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演變的關鍵因素。近幾十年來,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對青藏高原生長開展了深入研究,深化了關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長對東亞氣候系統、水汽循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