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植物園“十三五”的目標是在總體上達到國際一流植物園水平,為我國熱帶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保護、平臺、人才。
在我國未來的外交戰略重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背景下,科技先行一步,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就是科技先行的體現。東南亞中心是2014年籌建,2015年8月中科院正式批復成立的科研機構,由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負責組織、建設、管理和運行,聯合昆明植物所、昆明動物所以及國內12家科研機構,與緬甸環保與林業部、緬甸自然與野生動物保護局和緬甸林業研究所合作建立。成立一年以來,該中心已經悄無聲息地推進了各方面的建設,真正做到了科技先行一步。
天時、地利、人和
“版納植物園‘十三五’的目標是在總體上達到國際一流植物園水平,為我國熱帶及東南亞周邊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說。
東南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度富集、特有成分比例高,且其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狀況也十分嚴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其中,緬甸因其獨特的生物地理學背景及其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科學記錄使其更具有神秘色彩,為世界各國生物學家所矚目。由于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相對滯后,這些國家對各自的生物資源雖有初步認識,但總體來說,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本底仍然不很清楚,因而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地區。
云南省與東南亞接壤,是我國連接東南亞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我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中緬打洛口岸位于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西南部,中老磨憨口岸也離植物園不遠。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是中國距離東南亞諸國最近的國立科研機構。選擇此處作為東南亞中心的“紐帶”也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
西雙版納植物園已經基本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水平植物園需要的物理條件。未來將立足中國熱帶,面向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以森林生態學、資源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在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支持下,發現了不少蜘蛛新種。”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李樞強告訴記者。不久前,他發表了東南亞幽靈蛛科幽靈蛛屬15個新種。這篇論文的發表,進一步證實了東南亞地區物種的豐富度,也是東南亞中心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保護、平臺、人才
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保護、平臺、人才。
其一是聯合國際國內知名科研機構,以緬甸為中心、輻射東南亞重要國家,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政策咨詢,力爭用10年的時間,把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建設成為在東南亞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之一。
另外,組織實施國內外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跨學科、跨地域、國際化的科學考察活動,建成相關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與教育平臺,構建覆蓋東南亞各國的地區性研究網絡。在保護和平臺建設的同時,成為東南亞國家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
據介紹,東南亞中心將集科研、教育、智庫三位于一體,是面向整個東南亞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海外科教中心,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大局。同時,該中心也將是面向國內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重要科研和教育平臺。
東南亞中心啟動了3個核心研究團隊和5個區域性國際合作基金項目;在基礎建設方面,完成了緬甸內比都林業研究所內1669平方米的東南亞中心綜合辦公樓、流動公寓和餐廳的裝修改造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亞中心已經順利完成了對緬甸克欽邦葡萄縣Hkakaborazi和Hponkanrazi 兩個保護區的野外生物多樣性初步考察,采集動植物標本共1500多號,約5000份,初步鑒定有約17個植物新種。
面向東南亞,中心制定并開展了人才培訓計劃,啟動了第一批(25人)面向東南亞國家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順利協辦了第7屆高級生態學與保護生物學野外培訓班和傳統民族藥開發與保護國際培訓班。
“似乎看起來還是一支小隊伍,但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股力量,學生們回去以后都成為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人才。”陳進說。
開放、共建、共享
8月5日,東南亞中心進行了包括區域性國際合作基金項目、重點領域拓展計劃項目,以及青年人才培育計劃項目三類在內的項目評審。中心收到了來自中科院內外13個單位的69份申請書,專家評審組由東南亞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為主組成,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院士擔任評審組組長,充分體現了中心的“開放、共建、共享”。
許智宏強調了在東南亞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并且贊賞和肯定了東南亞中心開放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申請的探索。他提出這些項目的實施對培養一批善于開展國際合作的研究人才和推動東南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科研項目的開展也應是推動東南亞中心發展的主要方式。
而東南亞中心的中長期目標則是:通過10年的努力和發展,將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建設成為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機構之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科技工作者到東南亞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與合作的網絡平臺,成為東南亞國家生物多樣性高級人才培養基地,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區域科技合作的典范。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河南省濮陽市科技創新工作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近日,濮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雷燈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與他們長期重視科技創新與創新服務,持續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分不開。科技信息是重......
直播時間:2022年5月27日14:30—15:4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主播:岳智慧/莫海波嘉賓:李劍武高級工程師/王力高級工程師/彭仕葵標本管理員活動簡介:通過直播的方式,與植物愛好者、科......
3月9日下午,行健不息——清華大學“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清華大學開幕。該展覽展出了“十三五”期間清華大學涌現出的38項創新成果,涵蓋新型能源、基礎物理、生命健康、地學環境、冬奧專項、公共安全、機械......
前篇主要匯總了“十三五”前期“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理想情況,本文主要包括了“十三五”中期立項情況。2018年“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擬立項情況:序號項目編號項目名稱項目牽頭承擔單位項目負責人......
3月4日12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據張業遂介紹,本次大會5日上午開幕,11日上午閉幕,會期6天半......
天和飛天、“奮斗者”號入海、北斗衛星組網、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成功下線……你是否熟悉這些大國重器?你是否記得那讓人心潮澎湃的一幕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
近期,正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吸引著公眾的目光。數千項“十三五”期間重大科技成果集結于此,彰顯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無窮魅力,盡展創新促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勁脈動。科技部統計數......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實驗師吳福川培育的紅花西番蓮四倍體品種“版納紅”通過西番蓮國際協會審核,獲得西番蓮新品種國際登錄認證。這是我國首個獲得西番蓮國際機構認可的西番蓮新品種。“版納紅”......
2月26日,在今年兩會到來之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面支撐新發展格局新聞發布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會上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5年......
1月21日,全國知識產權局局長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舉行。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圓滿完成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