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院士顧誦芬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中站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這一刻,科學之光熠熠生輝。
時間倒回1991年4月25日,那一天,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也收到了紅彤彤的證書,這份榮譽來自“863計劃”。
不論是“863計劃”,還是其他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科研成果,這些成就背后,是眾多科學家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心血,更是黨中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在發揮巨大作用。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一聲春雷,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方針,極大調動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好了人才方面的準備。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977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談話中指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對7657項科技成果進行了隆重表彰,標志著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恢復。此后5年間,我國科技獎勵制度開始了重建步伐:重新頒布多項條例,恢復國家發明獎,正式設立國家自然科學獎。
1982年,“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登上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領獎臺。此后,吳文俊、袁隆平、王選……一位位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領獎臺的閃亮人物,成為激勵廣大奮斗者前進不息、創新不止的燈塔。
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在《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同一切輕視科學技術、輕視智力開發、輕視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此后,中共中央又相繼作出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推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針的貫徹落實。
1986年2月的一個夜晚,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敲開了光學家王大珩的家門,徹夜長談后,一份計劃在兩人心中成型。隨后,他們與核物理學家王淦昌、航天技術及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一起,聯名起草一份建議,提出中國要從現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
這份“沉甸甸的建議”很快就遞送至鄧小平同志的案頭。僅僅兩天后,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最終,一份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就此面世。
“863計劃”承載了中國幾代科技人才的激情與夢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讓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矚目與榮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和團隊研制成功“曙光一號”高性能計算機,打破國外幾十年的技術封鎖;中科院院士楊煥明參與完成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任務,在基因研究領域站到世界最前沿;“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完成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創新實踐,引領了全球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方向……
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導向下,廣大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踏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刻苦鉆研、勤奮工作,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如今,在天安門廣場向西約15公里的地方,正負電子仍在一刻不停地對撞。這個凝結了當年全國幾百家單位、上萬名科技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也由此成為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人才事業發展進入全新歷史階段,一系列提升知識分子地位的政策相繼亮相——出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選拔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制度,建立博士后制度……
只要人才能成長,事業就有希望,國家就有希望。“正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響亮地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從此知識分子才揚眉吐氣。”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說,知識分子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從而把中國經濟推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入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如今,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已達2.2億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839.8萬人,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
·目前已有117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通過備案。屬地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主。其中北京51款,上海24款,廣東19款。浙江和江蘇分別有7款和2款。·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表示,在AI大模型方面,單從量......
4月1日至2日,2024年全國數據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后的首次全國數據工作會議。會議從著力健全基礎制度、釋放要素潛能、加快轉型賦能、促進科技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安全保障、推進......
3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辦2024年“學森挑戰計劃”啟動儀式。2000余名高一學子及百余所重點中學校長線上下齊聚交大,共話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學一體化培養。 今年是“學森挑戰計劃”開展的第四年......
3月29日,2024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召開,論壇緊密圍繞“聚力協同·創新賦能”的核心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推動醫療器械產業的創新發展。本次論壇匯聚了300余位師生校友及醫療產......
質量管理創新是產品和服務持續改進的重要路徑,每一次產品革新、服務提升都會伴隨著管理創新成果的輸出,管理創新是技術革新、產品開發、服務提升的基礎。通過建立質量褒獎制度,樹立質量管理創新標桿,促進質量持續......
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李志堅在工作報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將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質升級、建設湘江科學城、“4+4科創工程”、建設長沙全......
根據《湖南省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建設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湖南省工信廳組織專家對已批復創建或認定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進行了2023年度考評。經專家組評審,考評結果為2家優秀、6家良好、3家合格、1家不合格......
廣州市黃埔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發展協會發布《智慧園區設計和建設技術規范》、《云平臺服務創新評估指南》、《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規范》三項團體標準。公告如下:各有關單位:根據協會團體標準制定工作管理辦法,現批......
2月22日,勞力士公布2023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AwardsforEnterprise)的五位得主獲得者名單,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研究員劉少創憑借“運用創新技術拯救瀕臨滅絕的野......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以下簡稱新星計劃)是1993年經市政府批準設立,以培養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計劃。30年來,已選拔培養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