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饒毅老師發的 “這是我們目前主流狀況:冒險第一不行,第二很多”,我感覺很有意思。這句話看上去是在“罵人”,其實充滿了贊揚,也包含著更高的期許。當然,在討論前,我要把主題特異到“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這個方向,這個是我大體能懂的專業,也是一個非常大的且足夠重要的領域。
先說“充滿了贊揚”,“第二很多”說明中國現在的科研在國際上已經很有成績了,比起短短十幾年前的狀況,不是進步很大嗎?我記得饒毅老師的學生蔣輝(現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2005年發表了21世紀以來中國第一篇Cell,現在每年發表的Cell有多少?恐怕是不計其數,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第二是“更高的期許”,難道我們僅僅滿足于發表了很多Cell,很多Nature和Science就沾沾自喜?我們跟國際,或者具體一點,跟美國相比,生物醫學研究的水平可以匹敵了嗎?或者更直接一點,有多少“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顯然沒有很多!也就是說我們做“normal science”是很好的,但是缺乏冒險精神,不會做一些風險高而又重要的課題,和美國比相差很多。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做得更好一點,用美國“最好的研究”,而不僅僅是頂刊文章的數量要求自己,這是一個期許。
那么,在生物醫學領域,什么樣的研究是具有冒險精神的、“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我們是否能在這些研究中找到一些規律?我們敢于去冒險,冒的是什么險?或者說,真的很險嗎?我拿2021年諾貝爾獎關于溫度和觸覺受體的研究作為例子進行一些具體的,技術的分析,試圖回答上面的問題。
溫度受體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獻是“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Nature, 1997)。這篇文章的思路是,利用辣椒素(capsaicin)能引起熱覺(辣)來克隆可能的溫度覺受體。其中最重要的assay是利用鈣成像來分析,然后利用expression cloning表達被根神經節(Dorsal Root Ganglion)的分子,從而鑒別辣椒素受體,也就是可能的溫度覺受體。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實驗,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體外表達的cDNA無法復制體內的狀況,從而expression cloning的策略不工作。
David Julius lab的作者面對這樣的風險是如何做的呢?這在其Figure 1第二列里,已經基本排除了這種風險,因為pooled DRG cDNA可以使一些轉染的293細胞激活,我認為這是David Julius獲得諾貝爾獎最重要的一幅圖/實驗,能在一個體系里表達被激活,下面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篩選出來,其風險在這幅圖已經得到了完美的規避。
雖然溫度受體得到了鑒定,但是觸覺受體的研究直到2010年仍沒有任何的進展。這是個阻礙了感覺認知的重大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它的巨大挑戰性也使得這個問題成為了“諾貝爾獎”級別的問題。 觸覺受體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文獻是2010年Ardem Patapotian lab發表的 “Piezo1 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 Channels”。
理論上講,克隆DRG的觸覺受體,同樣可以使用1997年的expression cloning 的方法,實際上,David Julius lab也是這么做的。他們使用鈣成像做expression cloning (PNAS,2008), 我在2008年面試Julius lab時還談過這個課題。但機械力敏感通道比capsaicin激活做鈣成像難得多,關鍵問題是不穩定。2008年這篇文章是用一個膜拉扯細胞,然后膜復位,產生一個鈣的信號,這使得實驗本身很不穩定,因而這個設計有很大的問題。在2008年這篇概念性文章后,后續并沒有課題組真正地克隆出觸覺的機械力敏感通道。我們再反過來看看那篇最終克隆出Piezo的文章,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并沒有“路徑依賴”,堅持使用鈣成像的方法。
這篇文章采用了另外一個思路:直接利用電生理記錄,找到一個具有機械力敏感電流的細胞系,反過來利用RNAi Knockdown的方法。電生理記錄比鈣成像做機械力敏感通道靈敏的多。觸覺本來是在被根神經節(Dorsal Root Ganglion) 發生的,但是直接在被根神經節(DRG)做RNAi Knockdown,其取材,轉染 RNAi Knockdown 質粒,其工作量幾乎不可完成,另一種方式是在培養細胞進行電生理,同樣的篩選,其工作量可能只有被根神經節的十分之一,可行性強。
所以整篇文章最大的亮點,其把風險和工作量降到最低的點也是Figure 1A發現了一個具有機械力敏感電流的細胞系N2A,。有了這個細胞并得到這個結果,后面就是工作量比較大,但這個工作是可以完成的,利用RNAi Knockdown篩選出可以使整個電流下降的基因,這就是一個很正常的技術工作,基本是可以做出來的。所以,“諾獎級”的工作其實是找出一個具有機械力敏感的細胞系,也就是Fig1A,做出Fig 1A后,后面只是順理成章,也極大地規避了風險。
總結這兩個“諾獎級”的發現,作者都是通過篩選基因組,得到一個重要的分子,溫度或者觸覺的受體;一開始毫無頭緒,看上去風險極大,但通過一些工作量不多的探索性試驗后,風險驟然降低,下面的工作看上去就順理成章。把pool DRG轉到培養細胞,看看是否有對辣椒素激活的細胞結果,估計只需要一個月就能得到確定結果,篩選具有機械力敏感電流的培養細胞,也大體如此估計也是幾個月的工作量就可以完成。可見,在優秀的設計后和初步的實驗后,這些看上去極大風險的重要課題,其實風險很小,兩個文章Figure 1A中的數據,才是科研的精華所在,分析這些之后更可以體會到,做一些“諾貝爾獎級別”的工作,并不是“那么險”,并不是“暴虎馮河”,想要過河,即使船還沒發明出來,我們起碼可以抱著個木頭過去。
具體到每個人,只要方法得當,做“諾獎級”的研究,風險可以很小,收獲可以很大。做好的科學,最大的風險不在于這些技術的風險,而在于三個具體的障礙:
第一層障礙,沒動力:不認真尋找重要的問題去做,沒有做最好科學的動力;
第二層障礙,沒信心:找到了重大的問題,克服不了心理障礙勇敢去做,得過且過,保險起見去做一些看上去風險小的問題。
第三層障礙,沒技巧:做風險大的重要課題,但是沒能通過一些方法降低風險,導致失敗幾率大。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劉嘉麒院士在辦公室。82歲的“火山院士”劉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遴選活動中當選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這是一位非常前衛的爺爺。幾十年前就經常腳踩登山鞋,戴著太陽......
“六一”兒童節到了。電商促銷活動正在進行,“兒童食品”是其中非常暢銷的品類。兒童醬油、嬰幼兒低鈉鹽、兒童營養面條、寶寶山楂條……打著專為兒童研發名義的兒童食品真的都是健康的嗎?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4日上午,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科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
5月12日,以“做好硬科普,服務硬科技”為主題的北京市科協決策咨詢沙龍在首創詠園舉辦。本次沙龍由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東城區科協、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作協......
2023年5月10日,第20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2022)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該展覽會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世信會展集團主辦,北京朗普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得到中華......
2023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要點 2023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