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7-07 10:25 原文鏈接: 《探險家的傳奇植物標本簿》追尋植物獵人的腳步

      今天,我們身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植物,用識花App一掃,就能叫出它們的名字。但在幾百年前,這些植物中的很多還生存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等待著探險家們第一次發現的目光。幾百年來,甚至幾千年來,這些探險家們不斷對植物進行發現、命名、采集和傳播,才使得植物世界變成今天我們見到的模樣。

      這些探險家都曾到過哪里?他們為何對那些陌生的植物感興趣?他們在旅程中歷經了哪些磨難?哪些人為找到植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們制作出了什么樣的植物標本?《探險家的傳奇植物標本簿》講述的就是這些“植物獵人”的故事。

      幾千年植物發現史

      公元前1465年,埃及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下令建造五艘結實的大船,以白麻布為帆,載著多達千人的探險隊浩浩蕩蕩地向“眾神之所”——邦特之地駛去。他們此行的目標是尋找沒藥和乳香的植物活體。在當時,沒藥是制作尸體防腐劑不可或缺的原料,乳香則在祭司舉行祭祀活動時起著重要作用。據古埃及都城底比斯一座神廟的淺浮雕上的詳細記載,這支龐大的船隊不負眾望,帶回了阿拉伯膠和乳香以及活體乳香樹等特產。哈特謝普蘇特也成為了第一位公開發起植物研究的君主。

      《探險家的傳奇植物標本簿》正是從這位埃及傳奇女法老的故事開始講起的。從公元前15世紀的哈特謝普蘇特,到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哥倫布、麥哲倫,再到林奈、朱西厄、達爾文等博物學家,直至20世紀的植物插畫師瑪格麗特·米伊、植物學家弗朗西斯·阿勒等,該書以時間為序,講述了他們在世界各地尋找植物的旅程。

      “剛從法國出版社的版權代理人那里看到這本書時,我就對它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本書的特約編輯、未讀探索家系列主編邊建強告訴記者,“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已引進了《博物學家的神秘動物圖鑒》,這兩本書在形式上非常相近,可以組成一套推出。當然,這本書的內容也非常吸引我,它講述了植物大發現過程中的人和故事,里面穿插有大幅的真實標本圖片,細節栩栩如生,令人震撼。那時在國內,除了一些較為專業的標本集之外,我幾乎沒見到講述標本背后故事的科普書。所以后來就決定引進這本書。”

      中文版本沿用了原版的設計,每一章內容都包含時間線、人物肖像、探險家小傳、路線圖、探險家故事、航海日志、手繪植物圖、周邊背景知識以及標本寫真。

      “尤其是書中呈現的植物標本,它們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蒙彼利埃第二大學科學遺產中心,很多都是一兩百年前探險家親自采集的,今天我們仍可以在上面看到當年探險家的筆記、郵戳和后來整理者的標注,這是非常難得一見的。”邊建強介紹說。

      為何出發

      “懶散地閑坐在家是沒有辦法進行植物學研究的,日日閑坐在陳列室的陰涼處休憩就別妄想能發現新的物種。想研究植物,就必須走進深山老林,就必須攀登險峰,直面懸崖絕壁。”書中引用法國人博維耶·德豐特內勒的一句話說。

      “這是對書中探險家們生活的生動描寫。”邊建強說,幾百年前遠行的惡劣條件可能是今人無法想象的。除了饑餓、口渴、疾病、蟲災之外,他們還面臨著嚴峻的航海風險,一座暗礁、一陣狂風、一場疾病都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在本書一開頭,作者就著重提出一個問題——那他們為何還要出發。”邊建強說,“作者分析了探險家們遠行的原因,包括對財富的追求,也有對知識的渴望。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派出戰船尋找植物,除了宗教需要外,也是為了埃及能在經濟上獲得獨立。因為在那時候,這些植物是食物和藥物的來源,是無可比擬的戰略性經濟作物。此后的馬可·波羅、哥倫布、麥哲倫等無一不是如此。對植物的探索往往與軍事征服和宗教傳播相伴而生,這可能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確實在客觀上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

      在植物大發現的過程中,讓邊建強最為動容的是探險家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位女性探險家——畫家和環球旅行家瑪麗安娜·諾斯夫人。她勇敢地獨自一人經過了世界各地的森林、山坡和草原。大膽的探險行動讓她發現了許多未知的物種。在沙撈越,她找到了一種食肉植物——鮮紅色的豬籠草;在塞舌爾,她發現了一種樹僧帽欖,這種植物最后以她的名字命名;在智利的旅行中,她冒著被獵豹吞掉的危險去畫南洋杉和高大的藍色皇后龍舌鳳梨。

      “這種不懼艱險的探索精神,透過他們的經歷展現出來,相信讀過書的人都會有深切的感受。”邊建強說。

      知識背后的人文思考

      通過這些人物故事展現出來的還有探險家們的和平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

      “地理大發現往往伴隨著對當地資源的掠奪、對環境的破壞和對土著人的傷害,書中很多植物探險家都曾公開對此表示憤慨。”邊建強說。

      法國園藝家皮埃爾·普瓦沃在1768年寫道:“在我們富饒的城市中心,世界各地的物產都接踵而至,我們理直氣壯地接受大自然的饋贈,卻從未思考過有多少人因為我們的索取而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旅居中國的傳教士大衛神父也在1870年前后發聲道:“原始森林迅速地被砍伐、被破壞,這著實讓我們感到不幸,此刻放眼中國,只剩下一些木樁和碎屑,再也長不出一整片森林了。”

      “這樣的思考放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邊建強說,“還有一些探險家不僅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是身體力行,18世紀的法國博物學家約瑟夫·德·朱西厄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西厄加入地理學家拉孔達明組織的秘魯探險隊,去探測赤道附近經線的曲率,以證明地球是個扁圓的球體。沒想到,這個原本計劃只有幾個月的旅程,最終讓他在安第斯山脈消耗了整整36 年。

      在探險過程中,朱西厄保存了大量的筆記,他發現了古柯葉的功效,采集了芳香天芥菜、白樟、旱金蓮和長春花。之后,他來到天花肆虐的地區,為窮苦的當地人服務。在那里,他和土著人成了朋友,在他們的村莊里生活了下來,并開始研究那里的昆蟲和植物。因為自己也感染了熱病,他還開始研究金雞納樹。后來有一次,朱西厄偶然看到了最后一位印加人的斬首儀式,對印加人充滿同情的他因此罹患抑郁癥。1771年,朱西厄被朋友強行架上了回程的航船,一并帶回的還有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一路采集到的植物標本。然而,回到歐洲后,朱西厄身體崩潰、精神失常,1779年在巴黎去世。

      “這本書不僅要告訴讀者植物發現史的知識,也將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希望能引起讀者對于人與植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邊建強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